一、联系上下文,咬文嚼字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 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理解的词语大多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二、多媒体演示,咬文嚼字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
如在教学会意字“笔”时,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又如《秋天的雨》“五彩缤纷”一词,笔者教学设计如下:
(1)、 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美景:“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之后,请同学们带着美好的感情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生画出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色、淡黄、雪白)
(2)、还有其他颜色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秋雨中,大地上有这样数也数不清的颜色,文中哪个词来形容?(五彩缤纷)
(4)、请你回忆生活中看到的“五彩缤纷”的现象,用上它说一句话。
(5)、反复诵读、品味描写“五彩缤纷”的句子。
“五彩缤纷”是文中的关键词语。教师紧紧抓住它,环环相扣,集中下文中的其他描写颜色的词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同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在充分想像中,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生活链接。引领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教学实践证明,电教手段的使用是优化释词过程的重要途径。
三、朗诵词语,咬文嚼字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古诗《春雨》的词语教学:
师:“润”这个词谁知道意思?
生:滋润。
师:出示“滋润”这个词,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
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生:三点水。
师:对啊,水分多了,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万物滋润了,人滋润了,感觉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
生:(齐)滋润。(有进步,但还不到“位”,还不够“味”。)
师: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
生:滋润。(声音柔柔的,感觉很舒服的样子。)
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知晓“润”的意思,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就使学生不但真正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彩,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此时,“滋润”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个平面单调的词汇,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它更带着人们舒服的感觉。这样,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四、游戏活动,咬文嚼字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如一位教师在《操场上》的教学中,在教学完六个新词后,设计了“词语归类游戏”。
教学准备:“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词语卡片,同桌两人一份。
教学方法:
1.同桌两人分别把词语读正确。
2.把这些词语中同类的摆在一起,然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3.归类方法可以任选一种。
生组1:与“手”动作有关的为一类(打球、拔河、拍皮球),与“脚”动作有关的为一类(跳高、跑步、踢足球)。
生组2: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打球、拔河、跳高、跑步),由3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拍皮球、踢足球)。
生组3:属于球类运动的为一类(打球、拍皮球、踢足球),其他的为一类(拔河、跳高、跑步)。
这一“游戏”环节不但复习巩固了六个新词,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给词语归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学教育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斯老师在教语文(建立词的准确概念),在教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也是在教做人(渗透爱国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促进了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兴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从而让字词教学显得情趣盎然。
五、换词比较,咬文嚼字
课文中有许多精妙传神的语词,学生看看似懂,而实际上却不明白作者用这个词好在哪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品评、赏析。如《燕子》一课中,“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一句中的“掠”字就是一例。
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掠”字好在哪里呢?教学时,可运用换词法将“掠”字换成“飞”、“窜”字,再与“掠”字比较,从中悟出“掠”字用得多么准确传神。一个“掠”字不仅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轻快,也写出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再如这篇课文中“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一句中的“赶”字,倘若换成别的字,就不能体现小燕子追赶春光、珍惜春光,不顾疲倦地长飞而来。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与揣摩,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内涵,达到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由情到理的过渡。
六、分析用法,咬文嚼字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对于一些相同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对比揣摩,品出关键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番茄太阳”》一文中,“温暖”一词出现了两次,但两处的含义是否一样,就值得我们仔细推敲了。一处是“每当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这一处的“温暖”是作者看到小女孩一家人之间的和睦关爱而产生的感受,那这里的“温暖”是怎样的一种温暖呢?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分析,学生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位身患残疾,孤身一人来到陌生城市流浪的作家,看到这一幕,作者心中当然会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而另一处“”中的“温暖”,是作者听了盲童明明的话,感受到了明明美好的心灵,明明的话让流浪在外,独自飘零的作者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这是生活的“温暖”。两个“温暖”如果不经过仔细推敲,深入理解,又怎能品味到遣词用语的精妙之处,又怎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中心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七、分析搭配,咬文嚼字
古人说:“夫缀之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观文入情,强调了读文章要体味情感。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而课文中一些句子中词语的准确搭配,往往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爷爷见我呆愣愣地跟树上的鸟儿说傻话。”“呆愣愣”本来是个贬义词,这里为什么用“呆愣愣”呢?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就可以知道“呆愣愣”用在这里,不仅表现了“我”跟鸟儿对话时的发呆、发愣的情态,而且表现了“我”与布谷鸟对话时已沉入其中,简直痴迷到了忘我的程度,与鸟儿融为一体了。别的词语能有如此传神达意的效果吗?在这里,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明白词语搭配要合理,要考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中人物的心情、感受,力求生动。
八、读好语气词,咬文嚼字
课文中的语气词,有时不同的读音就会有特殊的表意作用。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气词的读音上多思多想。《黄河的主人》中,当作者看到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浮在水面上,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在教学中可设疑引思:(1)这里的“啊”该读阳声,还是去声,并说明理由;(2)这时,作者心里会想些什么;(3)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经过思考推敲,学生认识到这个“啊”应读阳声,这样读就体现出了作者的惊讶、诧异、不可思议,因为作者没有想到这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上会有人。这个“啊”读阳声,也强化了作者的兴奋,没看到人的时候就已经激动兴奋了,看到人之后不就更加激动兴奋了吗?在揣摩中学生懂得了这个字读音的匠心所在,体味出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黄河主人的英雄气概,感情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有时候,一个字的读音也能成为分析课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懂得抓住重点,让学生思一字而懂全文。
多种方法,咬文嚼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