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主持人。我一开始知道他不是在《康熙来了》里,而是在《奇葩说》里。他作为一名导师,阐述的观点常常一针见血,然而在表达方式上却可以娓娓道来。我喜欢他的那份锐利、智慧、和温暖。他在我心中就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丰厚,同时又十分接地气的人。
最近蔡康永上了一档综艺《导演请指教》,这是一部导演竞技类节目,参赛的导演有新人导演、跨界导演,他们需要在几天内拍摄出一部短片,然后由观众和专家投票,角逐出导演冠军。一开始,我看到参赛选手有蔡康永老师,我非常期待,饶有兴致地为了他追了这部综艺。但是,蔡康永坚持了两轮便被淘汰了。这出乎我的意料,他可是蔡康永啊!毕业于电影名校,知名主持人,优秀的辩手导师,智慧又温暖的老师,出过许多受欢迎的畅销书。他怎么可能这么弱呢?但是,冷静思考一下却发现,他被淘汰也是意料之中。蔡康永虽然在主持、辩论、沟通方面是大师,但是我却确实没有看到他在电影界的表现。我把他的光环放大了,认为他在一个领域表现突出,就觉得他在其他领域也理所应当要表现突出。
之前看过一部蔡康永导演的电影。《吃吃的爱》,由小s和林志玲主演,是一部十足的烂片。评分很低,而且我完全感受不到整部影片想要表达什么。蔡康永在《导演请指教》中拍摄的两部影片也是一言难尽,我不是个专业的影评人,但是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是不会买电影票去看那种电影的。可以说,这个让我非常欣赏的主持人,在电影领域的表现让我大跌眼镜。
我对蔡康永的这种错误感知,在心理学上,叫做“晕轮效应”,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错误的认知,当一个人在某方面表现地很好时,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觉得他在其他方面也会表现地很好。同时,反之也是一个道理,当我们发现一个人在某方面表现地不好时,我们可能也会觉得这个人一无是处,在其他方面表现得也不好。在《导演请指教》中,蔡康永第二轮的对手钱宁黄就是这样一匹黑马。他在刚出场时,面对镜头特别不自在,有社交恐惧症,讲一句话也会紧张到满脸是汗。当时我觉得这个人应该能力不太行,连话都紧张到说不清楚的人怎么能拍好电影呢?可是后来我发现,我又错了。他在对阵蔡康永时,以几乎是两倍的票数完胜。而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确实觉得他拍的影片特别有趣。可见,一开始,我对他也犯了晕轮效应的错误。
在我看来,晕轮效应不止针对认识他人的场景,同时更加针对认识自己的场景。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别人的表扬而飘飘然,认为自己简直优秀,而不愿意再去努力。而有时我们会因为别人的贬低而失落,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其实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晕轮效应,当别人在表扬或者贬低我们时,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看到我们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而这个时候,我们就更加要清晰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优势和天赋所在,同时正确看待自己的短板缺点。要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所在,同时,针对自己的短板,也要勇敢走出舒适区,虚心求教,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