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重读完此书,已是人母,没想到匆匆岁月过得如此之快,但是这个新的身份让我不再站在社会人的角度来看待影响力的问题。
本质而言,所以有影响力都是致力于影响和推动他人的改变,而这些心理特征,其实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特性, 是人的心理的共同反应,既能学会如何去应对,也能明白个中原理合理运用。
书上提到了8种影响力的方式:对比,互惠,相互退让,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
一、对比原理
让我想到对比原理中最恰当的例子,就是那个圆: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因为旁边的圆的大小不一样,竟然看上去感觉就变得一大一小了。
前几天我们带孩子出去玩,不知道那天是因为中午没睡好还是怎么样,我们发现她回家后行为啊语言啊好像小了两三岁,刚好出去玩了两天,我和爸爸都特别累,没什么心思去哄她,结果越演越烈,最后是爸爸帮她洗澡时生气地咬了她一口才结束。
当时我就在想,不是孩子变小了,其实是我们习惯了那个乖巧可爱的小女生,突然她做回一个三岁小孩应有的样子时,我们竟然忘记了其实这是孩子的另外一面而已。
所以后来我心平气和地和爸爸进行了沟通,虽然爸爸很累好像并没有听进去,女儿上床不久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又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她,但我觉得其实埋藏在她心里那个调皮、不安世事的心还是在的,只是需要我们多一点的包容与理解。
二、互惠原理
生活中的互惠原理太多太多了,女儿诳超市最喜欢做的就是去试吃,每次走过酸奶区,都要把试吃的酸奶都吃上一遍,有时那些工作人员好心还会给她试几次呢,所以每次过完酸奶区车上会不自觉地多了几瓶酸奶,这也是商家的聪明之处。
互惠原理更像一种社会契约,在潜移默化下要求着我们去报答别人给我们实施的恩惠,无论是真实的恩惠还是一种小的让步。
女儿的幼儿园每周一早上都有个分享时间,让小朋友去分享食物或者有趣的事情,女儿经常会给一个比她大的男生分享食物,然后去春游的时候,这个男生也是有什么好吃的都会分享给她,但他们并不是特别友好的朋友,我想他们之间就是一个互惠原理的证明了。
三、承诺与一致
每个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因为这样在社会人看来是一种个性坚强、智力出众、逻辑性、稳定性、诚实感强的特征,所以只要说出来,我们都会希望去实现。
与孩子的相处中,承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孩子会知道,如果你答应了她的事情,你是必须要做到的,因为她也是这样来要求自己的。
而书中提到了书面声明有效性的多种方式,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在和孩子的承诺中,留下证剧或制定规则往往会更有效,这样孩子会有一个长期性,也可以让规则更好地进行,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家里人的配合。
我家爸爸就特别的随性,简直就是一个大孩子,所以我还在想我该和他立个书面声明,让他明白规则的重要性,有时觉得女儿的行为比他还要好,哈哈
四、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指的是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特别是在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的时候,我们更多地是依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已应该怎样做。
而这不是孩子在接触世界时那种状态吗?
前几天,孩子回家后用聪明棒做了一只手枪,然后拿着玩在说“打死你”。估计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话,因为我们家不会说这样的话,我们连电视也不看,这些话就是一个社会认同过程中学习到的。然后我就和她一起探讨,其实她现在还不明白究竟什么是死?即使她见过公公养的鱼死了,她养的蜗牛死了,但她还不知道一个人死了之后会是怎么样。我就把我死后会出现的情况和她说了,她才发现原来人死就不能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当她意识到时,她就说她以后也不再这么说了。
这一章中书上提到的两个例子都特别的恐怖,也让人特别难以忘怀。但我觉得,在社会认同中,我们更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别人怎么做,我也是这样来告诉自己和孩子。
五、喜好
喜好类似于一种社会纽带的影响力,它是通过一些看似平凡的因素来进行着互相吸引,就像光环效应中的外表魅力,一个人的正面特征就可以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难怪孩子喜欢打扮得美美地去上学。
而相似性这一点中,让我观察最为神奇的是,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实施的是混龄教育,本来觉得混龄教育的话她拥有的朋友就应该是各种年龄段的,她和每个小朋友相处得都还可以,但是玩得最好的那几个小朋友都是和她年龄相仿的,我想这也是相似性在其实起作用的原因吧。
吃饭问题也是同样道理,当孩子真心喜欢你做的菜时,其实你并不需要去一再要求她也能自己很快吃完,反而是对于她没什么感觉的菜,你再用力去推啊要求啊命令吧,你能得到的无非是一个假装的配合,这对于厨渣的我而言是多大的考验。
六、权威
我们总喜欢权威,喜欢听权威的人的话,服从权威人物命令,而在育儿方面,我们更多的是充当这个权威人物,所以在看这章时我就在想,当我们作为权威人士时,我们是否真正的行使着应该的权力,并且从大局意识来进行考察,而不仅仅是一个家长而已。
书上提到面对权威时,应该先对自己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
而对于我们作为家长,去面对孩子的时候,是否也应该问两个问题,一:“这个是命令还是请求呢?”二:“你说的是话站在家长的角度还是孩子的角度呢?”
七、稀缺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每当永旺搞“十元均一”的时候,只是排队埋单也给排上至少半个小时,有些人还会买上大量的洗发水、沐浴露之类的,看上去至少能用上个几年。前段时间这里附近的麦德龙超市倒闭,听说清货的第一天,还没开门门口就排起了长龙,我是清货第一天晚上和女儿一起去诳的,里面的场景是我见过的超市中最凄凉的,从没见过那个恐怖而凌乱的状态。
人们为什么要买上那么多呢?仅仅是因为便宜吗?
书上说:“喜悦并非来自对稀缺商品的体验,而来自对它的占有。”
于是人们不停地买买买,最终忘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整本书读完后,才发现理性思维在生活中是多么地重要,即使有些事情也许你选择了所谓理性的决策,但其实还是免得不深受商家的瞒骗,生活在社会中,这也是没办法的,只好擦亮自己的眼睛,紧慎行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