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一讲整容外科的前世今生。这篇文章有点长,我将分为上下部分来讲述,上篇主要说一说整容手术的起源,下篇主要讲讲拉皮手术的发展历程。
上篇
人们常会本能地认为整容手术是一种现代现象。但是实际上,它的历史比大多数人能想象到得还要长,也更复杂。整容手术最初的意义是为了矫正梅毒所导致的面部畸形和种族观念中对于“健康”的认知。
都铎王朝时期(1845-1603年),英国人民认为损伤或丑陋的相貌被视为是丑恶内心的一种外在体现,由于面部缺陷可能在社交方面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人们往往迫切地想要弥补它们。于是,当时的理发师们常常充当外科医生的角色对面部损伤的顾客进行面部治疗,这种整容手术在当时非常普及。
第一次带蒂皮瓣移植手术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医生为了修复缺损的鼻子,将病人一部分的皮肤从前额上割下,或者从胳膊上获取,然后缝合于患处。
20世纪之前的美国,随着犹太人和爱尔兰移民及非裔美国人的人数逐渐增多,狮子鼻、大鼻子和扁鼻子是种族差异和丑陋的象征。最初关于非白色鼻子的联想是源于“太过扁平的鼻子与遗传性鼻梅毒有关”。
美国耳鼻喉科医生John Orlando Roe发现了一种鼻内隆鼻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会留下明显的疤痕,是19世纪80年代一项重要的发现。
乳房一直以来都扮演着“种族标志”的角色,小而圆润的乳房被视作年轻和性主导的标志。更大和下垂的乳房则被认为是有缺陷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大胸逐渐成为了流行趋势。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手术来改变自己乳房的大小和形状。
一战爆发,耳鼻喉科医生Gillis(后来被称为“整形外科之父”)加入了英国皇家陆军医疗队,专门在战地上给受伤的士兵进行面部重塑和皮肤再造,战争期间,他在战壕里搭设临时手术台,给无数面部受伤的士兵进行面部整形。当时有一位年轻的士兵在战争中被炸伤被严重毁容。为了修复这位士兵重伤的脸庞,Gillis从他的肩膀切下一块皮肤,移植到血肉模糊的脸上,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面部修复。恢复后的士兵在结婚当天,带着新娘亲自去给Gillis道谢。
1917年,英国的玛丽女王医院成立了治疗脸部创伤和烧伤的专科病房。 1921年,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诞生。从此以后,整形外科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下篇
接下来的文字可能有点枯燥,但是爱美的朋友能看一看,希望我们都能对美有个更具体和准确的认识。
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面部除皱术主要经历过五个阶段,分别是:皮下面部提升术,SMAS 面部提升术,骨膜下除皱及复合除皱术,Two-Layer Lift ,smas有限悬吊。
在1909年Miller医生提出面部年轻化,方式很简单:沿自然皮肤皱褶行梭形皮肤切除,然后再简单地缝合,以达到面部提升的目的,这种效果不甚理想。1927 年,O Bames 提出广泛剥离皮下行悬吊。经典的皮下面部提升概念就是在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包括后来的广泛皮下剥离和多余皮肤的切除。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关于SMAS悬吊。在随后的 20 年里,皮下悬吊在面部提升术中占主导地位。
直到1974年,瑞典医生SKOOG有一次在解剖的时候发现面颈部组织是一个复合形态单位,皮下浅筋膜层(smas)便呼之欲出。他认为,只有将皮肤及SMAS 一起提紧才能达到有效的面部提升。首次实施了双层组织(面、颈部)提紧复位的除皱术,他将皮肤、SMAS、颈阔肌视为一个复合皮瓣,用悬吊深层组织的方法来缓解皮肤的张力。自此,标志着面部提升的新时代的来临。
ML Lemmon (1980 年)研究发现,自 SMAS 下层进行解剖确实可提供一个厚实、可靠的复合瓣,且术后能保持更为长久的良好效果,但更深的解剖层次意味着解剖过程具有更大的危险。他觉得深层解剖容易损伤面神经,所以早期的 SMAS 下层解剖是很保守的,很少越过腮腺鞘,仅局限在前颊部。美国医生Psillakis在解剖尸体的时候发现:为了彻底清除眉间、外眦部和鼻唇沟的皱纹、皱褶,不仅需要拉紧皮肤,而且需要上移下垂的面部表情肌的附着点。于是在1989年他提出骨膜下分离除皱术的概念——经骨膜下剥离的除皱术,但手术部位仅限于额、眶、颧部。
1990 年,ST Hamra认为面颈部老化主要是因为颧脂肪垫 - 眼轮匝肌 - 颈阔肌复合体的松垂移位,此方法是通过剥离范围超过颧大肌来提升前颊部。他重新将皮肤、颈阔肌、SMAS、颧脂肪垫和眼轮匝肌作为一个复合肌皮瓣来进行提升---复合除皱术。
1995 年,JM Stuzin 描述了双层提拉,即众所周知的 “extended SMAS”。“extended SMAS”与“high SMAS”相似,均是强调在对 SMAS 进行解剖时,紧贴颧隆凸外侧的SMAS 剥离,可提升颊部,充实颧弓下凹陷;向颊外侧剥离,使下降的颈阔肌复位,改善下颌骨缘轮廓。两者也有不同之处,“high SMAS”由于剥离和悬吊的位置高于颧弓,致使瓣的作用范围更大,不仅包括颊部和山羊腮,还包括眶下和口周部位。在“extended SMAS”中,皮肤和 SMAS 层是完全独立的两层组织瓣向两个不同的矢量方向提升,“high SMAS”中,悬吊组织是由皮肤和 SMAS 组成的 1 个复合组织瓣,在耳部分叉形成两个瓣向两个方向提升。另外,多余的 SMAS 瓣在“extended SMAS”法里是将其保留当作储备,而在“high SMAS”法中是将其切除。
1995 年,LB Robbins 在皮下除皱的原始概念基础上,补充了 SMAS 折叠的方法:在咬肌前缘进行 SMAS 折叠,使鼻侧到下颌骨的软组织都得到向上外侧方向的悬吊,重塑年轻化的颊部和淡化鼻唇沟。 如今,返璞归真的风潮席卷而来,越来越多的整形外科医生将 SMAS 的解剖范围回归到皮下除皱术,只额外增加了 SMAS 折叠的操作。这种技术不需要耳前切口和皮肤潜行剥离,只需行 SMAS 折叠,优点是:术后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瘢痕隐蔽,同时面部年轻化效果好。当然,此方法也受到质疑。他们认为面部限制韧带的完全松解是不必要的,因为它们已经随年龄变薄弱了,如果强制悬吊易于发生撕裂,因此,SMAS 折叠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