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夏天最盼的是公社来村里放电影。只要老远见到挑电影担子的人过来,我就赶紧跑过去跟在屁股后面,一路上问放什么片子,放几部片子,记得那时还有加片,直到跟到村小学,这是我们村里固定放电影的地方,然后跑一身汗回来洗澡吃晚饭。饭后,大人小孩开始搬着凳子从四面八方向村小学集中,那时的电影数战争片最多,所以至今我还记得一些。
而要到了冬天,我最开心的除了过年能有好吃的与放鞭炮外,莫过于是参加村集体的舞狮子。因为我们村没有龙,只有一条较破旧的狮子,为什么我说它“破”,是因为那条狮子的身子就是用一块白麻布做的,也很长时间不洗,有些发黑,同时我也见过别的村的狮子,身子有各种装饰,要比我们村的好看些。但狮子虽破,也不影响我们参与的积极性,因为这是村里唯一的节日娱乐工具。为了组建舞狮队,那时村里铺子路上有几个会吹嗦喇和敲锣的,他们一商量,就组成乐器队,然后有几个会舞狮子的人组成舞狮队,当然这几个人要有点力气,一是狮子头重,一路上要扛在肩上,然后进了别人家的堂屋,后面装狮子屁股的人要会打滚。另外是要一队端茶盘讨贺喜钱的人,这几个人要非常会说,到了别人家里之后,要向主人说祝福的话,这时主人才会打发一些钱表示感谢。这些划数在节日里大家都非常清楚,当然放鞭炮是家家户户必须的,这意味着岁岁平安。舞狮子因为是在夜间进行,而那时手电筒还没有普及,所以打灯笼必不可少,而且晚上打灯笼看上去很壮观,远远的就知道狮子队朝哪个地方去,那么这个地方的人就知道在家等着。当然灯笼队伍的召集是自发的,村里并没有要求,只要你晚上出了一个灯笼,第二天就可得到二毛钱的报酬。奔着这二毛钱,那年二哥也想参与,而且也跟当时村里负责人卢显平讲了。决定之后,白天二哥就找来了几根竹篾块、扎丝和小绳,先做成一个灯笼的框架,再在其底部中间放一个墨水瓶,里面装了煤油和棉灯芯,外面再用薄薄的纸把框架糊上,一方面防风,另一方面聚光,最后在灯笼的上头用一根棍子绑上当提把,这才算是大功告成。待到傍晚,天快黑下来,舞狮队伍就出发了,我把煤油灯点燃之后,发出黄黄的光,基本能够照亮一平方米的范围,最主要的是把自己照亮了,不至于晚上走到田梗上担心滑到水田里。每天晚上参加舞狮的灯笼有二十来个,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非常的开心好玩。又因有了灯,我们这些小朋友胆子也大了些,就这样跟着挨家挨户地拜年,刚开始我们还在队伍里面说说笑笑,到后来,人也走累了,夜也深了,瞌睡也上来了,走路也有些打偏偏,记得有一天晚上,我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踩空了一下,手中的灯笼也随之划了一个半圆形圈,把墨水瓶里的煤油洒在外面的纸上,一下就着成了一个火球,最后烧得只剩下了一个骨架,我只好担心地拿回来让二哥修,然后第二天晚上又接着再去……。
那些年月里,舞狮子给农村的节日增添了不少乐趣,也伴随了我童年的成长,到后来,直到现在,这些全部停留在了我的回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