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地处杭嘉湖平原,水乡泽国之地,河、港、塘、漾、浜、泾、溪交织,沟通各处的桥梁自然无处不在。
有的桥,因为曾经历过,让人难以忘怀;而有的桥,却因为有着少年时的欢乐和梦想,……
朝阳桥,混凝土拱桥,南北横跨秦溪。据说这座桥建造于父母结婚那年。在我的印象中,这座桥是儿时戏水的乐园、夏日纳凉的宝地、读书学习的圣地。
那些年,每当夏日,总有一些戏水的少年,站在桥顶中央的护栏上,往下一跃,当然标准的头下脚上的鱼跃式、头上脚下的自由落体搞怪式,应有尽有。一朵朵水花中,一群少年先后飞身入水,不见了踪影。一二分钟后,在很远的水面上露出头,若隐若现。
盛夏,即使暴烈的太阳已经下山 ,白天残余的热量仍让夜晚象在蒸笼中一般。那时,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天热无法入睡,人们都要拿着把大蒲扇找地方纳凉。朝阳桥自然是块宝地,横亘秦溪,时有阵阵野风从河面吹来。所以,每到晚上,只要天气睛好,如要过朝阳桥,简直无处下脚,桥面上铺满了席子。纳凉的人们或借桥头的路灯打牌,或东家长西家短侃大山闲聊,或干脆躺在席子上睡觉。
机缘巧合下,儿时的我与文字在这里初次结缘。因为每到那个时侯,有位在禾城工作的乡邻会回乡休假,他会在朝阳桥上一边纳凉一边讲书中的故事。就在这里,我知道了《尼罗河上的惨案》,也养成了看书阅读的爱好。
就在这桥头路灯下,我练就了在喧闹的环境下阅读记忆的看家本领。其实,每一个读书人都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阅读、学习,这样效率最高。但那时电力供应紧张,与其在家里凑着豆大的煤油灯或蜡烛火光读书,不如到桥头路灯下,虽然桥头纳凉的人们喧嚣不已,喝雉呼卢声不绝于耳。当时,也没有什么锻炼自己注意力的想法,只不过“久处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罢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而这,也仅仅只是盛夏才有的福利。
当然,朝阳桥被我称为读书学习的圣地,并不仅仅晚上有路灯可以看书,而是确实有一处盛夏读书的好地方,不过我一直以来密而不宣而已。那就是桥面与桥拱之间的桥洞。这种桥洞,南北各五个,我一般在南堍的第三个桥洞读书。那里在夏天足够凉爽,掠过河面的凉风穿洞而过,远超现在空调的享受。那里也足够稳秘,谁也不会想到那里有人在攻书。
是的,攻书!也只能用攻书来形容那时的刻苦,无论是晚上在喧嚣声中就着路灯读书,还是在酷热的白天爬到桥洞背书。那里毕竟有着一个少年不甘沉沦的梦。
即使今天,站在朝阳桥头,那个心无旁骛、逐梦奔跑的少年已将垂垂老矣,也情不自禁润了眼眶。
然后,呆立半晌,竟无言。
如此,可也算是一个交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