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主要作品为湘西系列小说,其中《边城》最为著名,是其名篇,被视为其代表作。小说情节很简单,讲的就是在湘西边境一个叫做茶峒的小山城,一位名叫翠翠的乡村少女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很优美,但是也很忧伤。
这部小说我大约二十多年前就读过,也许是因为期望值很高吧,感觉并不是太好。这次重读,比初读时感觉要好。
当初感觉不太好可能是因为觉得这情节太简单吧,这篇小说本就不以情节见长,甚至人物形象也不是很丰满,当然爷爷和翠翠的心理写得具体细致,写风景风俗的更是占了相当篇幅,重要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幽幽的味道,营造的那种纯朴干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不过我总在想,也许现代有很多人向往这种生活,但真的在这里生活不会觉得寂寞吗?尤其是在渡口,沈从文自己也是奔去了京城讨生活的,在一档节目中听郁达夫写给沈从文的信,他原本以为去京城能上个大学讨个好生活的。
当然这部小说虽不以情节见长,但还是有情节的,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比较曲折的。摆渡人女儿翠翠与掌水码头家的老二傩送,本来郎才女貌,也你情我愿,但却由于种种原因两人之间产生误会,加上傩送哥哥天保的加入,爷爷的误会和磨磨蹭蹭的性格及考量实际等原因,导致天保郁郁寡欢出船时出事,而哥哥的死又让傩送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饱受自责与内疚的折磨,也离开了翠翠。小说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因为傩送只是坐船下桃源去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把它当成一部爱情小说来看,这情节甚至似乎有些狗血,但因其心理和环境描写的细腻和清淡,让人感觉很自然,让人感叹似乎这是人性的悲剧。翠翠母亲的爱情也是一个悲剧,因与一个军人相恋想逃跑又因违反军人职责和孝顺父亲之德,而双双自杀。沈从文的小说淡化时代与历史痕迹(当然风俗场景描写还是很踏实很有历史现实感的),当时中国正是兵荒马乱之际,他笔下的乡村却是一派田园牧歌之状,百姓如活在世外桃源中,这也是沈从文最受人诟病之处,《边城》也是如此。但就是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他们的爱情却依然是个悲剧,仍然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也许这能更深的揭示来自人性深处的悲剧,而也因为如此,这似乎也更能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具有某种永恒的意味,这似乎是沈从文最受人推崇之处。
我重读这部小说印象最深的除了那世外桃源般的山水民风外,还有摆渡人爷爷的那份淳朴。虽然渡头归公家所有,过渡人自然不必出钱,但总有渡过之人觉得过意不去的,要给些钱,他总是硬塞回,他认真地俨然吵嘴似地对过渡人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显然他认为这是他的本份工作,他已领了“工资”,“工资”之外过渡人给予的这份酬谢他就不应该得,即使是人家主动的自愿的他也觉得不能得,实在却情不过的,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托人去城里买些茶叶草烟供过渡人往返时免费享用。这让我想到了当今的反腐败,如果掌握一些大小事权的公务人员都能葆有此心,腐败自然也就无生存之地了。
不过总体感觉还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尤其其中语言有些感觉不是很自然。读过一篇文章谈及沈的作品“他的作品语言有些芜杂,不顺溜,甚至憨拙,像带有疤痕的乔木枝条,但从整体上来看呢,却显得浑朴典雅”(文河《札记》四则中《从文札记》),我觉得这话正好说出了我的感觉。汪曾琪的小说确实颇得沈之风格,《受戒》是其名作,也是淡远之味,有的小说与散文几乎无区别,擅长写风俗和风物,语言比沈从文的更顺畅。
虽然没有想像中那么完美,但正如《边城》里讲述的那个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那样,即使在世外桃源悲剧仍然难以避免,人生总有缺憾,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如此热爱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