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喂时代”来临后,各种怪事也纷至沓来。
轻易被激怒,已经失去了了解真相的能力;
轻易被忽悠,彻底失去基本逻辑推理能力;
轻易被诱导,迷信各种乱七八糟的“阴谋论”;
轻易被套路,轻信各类暴富神话后最终被割韭菜;
☞信息茧房
1、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
2、只关注某一种信息源
3、只关注让自己愉悦的东西
久而久之,你就会像蚕一样,将自己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中,从而忘记外面的世界。
☞投喂
你所有的信息和所谓的“知识”都是被动获取的,永远在等待别人“投喂”。
这样很“舒适”。
无论是刷到的小视频,还是看娱乐微博,
都不需要去主动思考,而是顺从天性。
对于被投喂的“算法大脑”而言,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终端,它无需迭代算法,就可以无限次发送相同信息给你。
同类信息将无穷无尽,并“贴心”地为你编织起一个“信息茧房”。
☞无限内卷-井底青蛙
你看到的就是你喜欢的,你喜欢的就是你看到的。
这两者将强化你的价值观,压缩你的知识面。
循环多次之后最终“无限内卷”,你就会像一只活在井底的青蛙。
☞/如果有一天世界灭亡,一定毁灭在“我是对的”这样的观点上。
不再有不同的观点,因为你会坚信自己所见就是对的。
不再需要推理和思辨,因为信息茧房不会让你看到另外的世界。
你抬头所见的那个井口,就是你全部的世界。
如果有一只青蛙不甘心,它会在手机上问另一只青蛙:
世界真的只有井口那么大吗?
另一个青蛙会用键盘告诉它:
当然,大概一个平方米左右。
这不再是个体的“信息茧房”,而是群体的“信息茧房”。
这件不幸的事,正在发生。
☞奶头乐
美国智囊布热津斯在1995年的一次会议中提出,给全球80%人的嘴里塞一个“奶嘴”。
采取温情、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消除“边缘化”人的不满,让他们不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奶头乐”,可能并非是为了消除“边缘化”人的不满,而是单纯为了利益。
但结果却几乎没有区别——通过精准的算法投递,让你没有办法获得你想要的知识性内容。
一条只有二三十秒的短视频;
一则低于140字的八卦新闻;
一条几乎没有营养的提问;
一个纯粹是抖机灵的段子回答;
互联网时代的“奶头乐”,让每个人都变回了婴儿。
婴儿对奶嘴是毫无抵抗力的,如果父母不主动把奶嘴拿走,奶嘴就成了婴儿永久的依赖。
我们大多数人正陷入这样的困境,已经无法拿开嘴边的“奶嘴”了。
相信你也曾自我反思,想要摆脱这种被控制的困境。
可每当拿起手机,打开电脑,那些通过算法精准投递给你的信息,总会让你欲罢不能,几分钟前的自我反思早在欢声笑语中烟消云散。
你放弃了思考,甘愿继续被算法控制。
这与我们平时嗑瓜子很像,一旦吃了第一颗,就会吃第二颗、第三颗…
除非全部吃光,否则我们不会停下来。
这种瞬间回报让你无法拒绝,更可怕的是,“奶头乐”根本不会让你有停下来的机会。
无形之中,你的独立思考能力早已被摧毁得一干二净。
☞缸中大脑
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提出一个思想实验:
如果将一个大脑泡在缸子里,
并通过计算机与其交换感官信息,
那么这个大脑就会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
《黑客帝国》完整演示了这个惊悚的思想实验:
人类被放在一个盛满液体的器皿中,身体上被插满各种管子,为电脑系统输送生物能量。
而人类大脑,则在接受电脑系统的各种刺激信号。
依靠这些信号,每个人生活在一个虚拟幻景中。
大部分人类很开心,因为他们过上了永恒的“幸福生活”。
投喂时代下,信息洪流、算法推荐、信息茧房多管齐下,
我们甚至没有招架的机会,只能任人宰割。
而一旦习惯性地享受各类APP推送的“精神食粮”,我们与缸中大脑有什么区别?
☞越来越不会思考
必须承认,进化论已经逐渐不再生效。
大脑的千亿神经元失去活络的连接能力。
日复一日后,缺乏训练的大脑只能“输入”信息,没办法甄别、消化信息。
最终智力下降,越来越不会思考,只能在“投喂”的信息海洋里存活。
人类原本引以为傲的大脑,逐渐演变成为情绪和狂热的容器。
所以许多原本看似魔幻的事情,发生在这个时代也便不唐突。
被误判26年沉冤得雪,竟然有白痴说“他要证明自己不是杀人犯”。
江歌事件多年后,却有人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怀疑江秋莲敛财。
……
唯有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才是“人”。
可当我们变得越来越不会思考、不愿意思考,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了。
☞《指环王》落幕,耐心已终结
二十年前的经典巨作,如今竟然成了人们口中的“烂片”。
有人说“太长了”,一个戒指送了3个小时;
有人说“太烧脑”,一部电影弯来绕去;
有人说“没激情”,看着看着在电影院睡着了;
这些评论个个比《指环王》电影还要魔幻,
他们将史诗拉下舞台,用毫无逻辑的评论去演绎自己的无知。
他们可以花两三个小时反复刷无数个类似的短片,却无法安安静静地坐下来看一部史诗级的伟大电影。
他们也可以花两三个小时去反复刷新毫无营养的微博,却无法耐住性子花一个下午认真读完一篇中篇名著。
史诗的苍凉悲剧感正被消解,闹剧的高潮G点正扶摇直上。
☞碎片化思维,新的大脑主导者
我们历经5000年才积累起来的线性思维(理性思维),
在碎片化思维的侵蚀下正逐渐瓦解。
☞☞读书:线性思维的反击
翻阅人类过往历史,可以发现:
线性阅读是人类理性之源,也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财富。
①线性与刻意中断线性
书籍的表现形式是时间的积累,它所传达出来的价值和情绪是一种线性模式,你只有接收了一个时间线的信息,才能真正获得有价值的反馈。
②主动与被动
读书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选择什么书籍阅读需要阅读者进行主动筛选,如何阅读也需要阅读者去自主实现。
“投喂时代”的各类信息,接收者是被算法推荐的信息接收“终端”,是一种被动式行为。
③系统与零散
通过读书,能够帮助阅读者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架构,形成完整的知识储备库,实现知识面的关联,拓展更多可能性;
碎片化思维,能够给予的只有碎片化的信息,且同质化严重,即便这种碎片信息足够丰富,也只是零散的碎片,无法关联,也无法实现系统化。
在这个时代,读书比什么都更加重要。
☞人类文明的奇迹:读书
人类文明能发展到今天,读书是最重要的一种思维训练。
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如同大地没有阳光。”
如果改写一下,则是“生活里没有读书,就如同大地主动拒绝拥抱阳光。”
托马斯·卡莱尔曾说过,“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读书,则是与过去的灵魂进行交流,指引未来。
读书,不仅让文明得以发展,也催生了思考之源;
读书,不仅让知识得以传承,也激发了理性之念;
读书,不仅让历史得以回响,也植下了自由之芽;
……
人类不知历经多少苦难沧桑,才找到利用读书培育理性思维这条文明之路。
当创造力被时代绑架,
当想象力因碎片枯竭,
当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当历史不再是螺旋式上升,
当印刷时代培养的深度思考者慢慢老去,
当投喂时代养蛊的情绪制造者逐渐壮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归原点,让读书成为对抗荒谬时代的利器,刺破信息牢笼。
☞多多读书,多多益善
在这个坐井观天的“投喂时代”,只有多多读书,才能帮助自己跳脱出自我禁锢的世界。
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那些经过时间检验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是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
我们习惯了快餐式的囫囵吞枣,需要重新慢下来去阅读经典。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破思维的桎梏。
☞唯有读书,方能“守脑如玉”
1.《生命是什么》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提出,生命以负熵为食,从环境中抽取“序”来维持系统组织,此为“新陈代谢”。
这本书并不厚,不到十五万字,却用热力学、量子力学、化学理论引导你去思考,生命的真正本质是什么。
2.《上帝掷骰子吗?》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努力摘下量子力学的“神秘面纱”。
这是中国一本不可多得的科普书,它将用极美的语言带你拥抱量子世界。
3.《三体》
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级水平。
《三体》三部曲,庞大的世界观、应接不暇的科幻点子。
古筝行动、水滴、面壁者、二向箔..……
毫无疑问,《三体》不仅是中国科幻巅峰,也是世界级的科幻殿堂级作品。
4.《洞穴奇案》
一起虚构的食人案件,
14名虚拟的美国联邦大法官,
14个解读角度得出的不同的结论和判决。
《洞穴奇案》是一本法哲学书籍,也是一本通识教育的理想读物。
不是简单而情绪化地一分为二,它能让你的大脑重新思考,并向外延展。
5.《红楼梦》
是一本史诗巨作,囊括人生百态。
所以常有人言:读懂红楼梦,也就读懂了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