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是“知识焦虑”。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简单粗暴点翻译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知识多到你累死也学不完。
嗯,学不完还想学;因为不学的话,会焦虑;但如果学太多,又会带来新的焦虑。真是个两难的问题。
怎么破解这个难题?搞清楚自己的使命。具象一点说就是:搞清楚你为什么而活?你是什么人?你想做成什么事情?
这是不变的“1”,读书、成事、交际和游历,都是后面的“0”;没有“1”,后面有再多的“0”,也不过是一团散沙;如果有了“1”,就算后面暂时没有太多“0”,也可以慢慢串出一个银河系。
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第二个是“信息与知识”。
我们看的书,刷到的视频,跟别人聊天获得的谈资,其实都只是“信息”,因为它们都是我们通过感官得来的。
“信息”不是“知识”。经过结构化整理的信息才是知识。如何“结构化整理”?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写过:上切、下切和横融,也就是:底层逻辑、应用场景和横向创新。
这就是王东岳说的“思想整顿的功夫”,它甚至比读书本身更重要。
第三个是“眼见未必为实,逻辑大于事实”。
李善友说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牛人,获得封神成就的时候,都还年纪轻轻,并没有多么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行业经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思考更有深度,而且依靠的是逻辑推演,而不是经验总结。
可见,博学未必多才,但是思考有深度、有逻辑,才能踏进灵感之神的门槛。
与其对100个问题浅尝则止,不如将1个问题思考百遍。因为有深度才有力度。
第四个是“事上磨练”。
所谓“事上磨练”,大致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刻意练习:学完就要多练练。比方说,你学了超级符号原理,那么,你发朋友圈的时候,试着把它用出来;你写文章的时候,试着把它用出来;你写文案、做设计的时候,试着把它用出来;试着试着,它就成了你的手上功夫。
第二层含义是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简单来说就是:说话有底气,做事有思路。说我所做,做我所信。
第三层含义是凡事彻底:什么是凡事彻底?简单来说就是: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透。前段时间在客户那儿,我拉着董事长参加底下事业部月度会议,因为他已经很久没参加了,一开始他还有点不以为然,觉得我们每个月都开月度会议,有啥好参加的?结果参加完董事长就懵了,因为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月度会议,手下人开的一塌糊涂,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后来就进行了紧急整改。所以说,知道跟做到是两码事,做到跟做透是两码事,我们总是容易把这三件事混为一谈。
所以,“事上磨练”,包括事前磨练、事中磨练和事后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