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你有没有被套路过?
前几日,一位20岁花样年华的女孩子就因为套路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无关爱恨,而是她作为消费者被商家套路!
这位贵州女孩在10月10日预约了一套2299的组合套餐,共22张照片;但是17日,摄影师却拍了103张;24日在选片时,摄影师给女孩看了所有拍摄的照片,称如果删了挺可惜的,希望女孩留下原片。女孩心动了,在询问价格后得知加上其他服务,价格竟高达2万余元。女孩支付了一部分金额后负担不起剩余的费用,希望换成便宜一点的套餐,却一直谈不拢,便服下11片晕车药自杀。
看见这个消息,很多人都很惋惜这个年轻的生命,更加对商家的套路深恶痛绝!商家先提价后打折这个操作是不是特熟悉?
在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3.8%的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潜规则”,18.2%的受访者没有遇到过,8.1%的受访者回答不清楚。
受访者认为,装修(46.3%)、家居产品(40.2%)和电子产品(35.2%)领域最容易出现“消费潜规则”,其他还有:电影院(22.0%)、网购(31.5%)、搬家(23.1%)、物流(16.4%)、餐饮(28.0%)、旅游(34.8%)、影楼(18.2%)和物业(12.3%)等。
马上一年一度的“双11”已经来了,各大电商的大促已经在各大平台拉开帷幕。拼购、满减、秒杀、打折、红包、购物津贴、游戏瓜分红包、积分兑换金额、优惠券、预付定金直减等优惠活动此起披伏,无时不刻不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触发着“剁手党”买买买神经。
但是擦亮眼睛,看清商家的条款和服务内容,问清楚再消费;管住双手,千万别头脑发热就过度消费。
消费者首先要提高识别能力,其次要有维权意识,发生了纠纷要保留证据,把手机转账之类的消费记录也截图保存起来。
现在投诉的渠道很多,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之家等都可以接受消费者的信息反馈,要根据“消费潜规则”种类去不同的渠道投诉,比如医药卫生行政系统、金融管理系统、工商管理部门和民航总局等,虽然法律诉讼成本太高,但如果涉及大额的损失,还是应该使用这种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