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之后,就随着大流匆匆找工作去了,因为仿佛找不到工作,就毕不了业似的。工作之后,就非常少遇到可以交心的朋友了。
感觉好朋友都是读书时候结交的。加上工作环境比较封闭,想着那就尝试交一个新朋友。
于是在某一个周六,市团委组织了一次交友活动,我怂恿朋友,“要不一起去吧。”
来到现场,果然洋溢着粉红色泡泡的气息,但是男生普遍也是比较害羞,女孩子也普遍比较含蓄,不太活泼。我那个时候心里就在嘀咕,怎么,都等着对方自愿和盘托出吗。面对这样的氛围,我也只好从众,观察着对面和身边的男女嘉宾。
主持人倒是业务熟练,我好像经常看她主持一些节目,把现场氛围热了三两度之后,开始了正视的流程。我感觉,这个世界上最不容易懂女生的男生要和这个世界上最难被男生搞懂的女孩子相遇了。
最初的遇见是每个人都进行一次握手,虽然是一个找感觉的环节——握手与否、握手的松紧似乎也代表了某种互相的感觉。但是当一堆手在我面前平行放置,形状各异,我只能假装大方,伸出虎口,用职业微笑示意“希望这个流程可以快一点”。
然后下一个环节是,每个人都用几分钟简单的介绍一下我自己。
“大家好,我是xx,我是什么工作,喜欢运动和周杰伦。”然后大家都千篇一律,可能因为紧张,可能因为不想太出众,可能因为觉得自己也没什么特长吧。不过,当听到一个男生,用“我喜欢……”造了一个三连排比句,突然觉得,他可能是个人才。
终于,麦克风递到了我面前——“看得出来,我是个女的。”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了,也不想多说什么,他们刚刚介绍的时候千篇一律,我其实快睡着了,真的到我的时候,我就脱口而出,本来想着这——应该会是一个段子。但是当场就垮掉了。
“那有什么喜欢的吗?”主持人问了一下我,可能我的自我介绍有些幼稚。
“喜欢男的?”我将错就错,还玩起来了。
谁也不会记得谁的话语,短短几分钟谁也记不住谁的样子,但如果你确实长得很帅或者很好看的话。每个人都用观察和物色的眼光看着对方,仿若先不考虑价格的情况下,先看好外包装。外包装可以的话,那就可以拎起来仔细衡量一下是不是适合自己。
最后到了贴标签的环节(就是把号码牌贴在自己喜欢的异性背后),大家都在贴,我当时站在那里,楞了一下——如果我还没有去贴的话,那女生站着的区域就剩我一个人了。我马上扫视了一眼人群,发现了一个高瘦青年,带着副眼镜,看样子还算干净,也不会油腻,一点话都没有和他讲的我,把标签贴在了他的身上。似乎他有很多同事和倾慕者,也把标签贴在了他的身上——还好,眼光起码没差。
那个下午之后其实我的内心非常复杂,一方面虽然主动承认了自己不是很喜欢、甚至说抗拒相亲市场的规则,另一方面又觉得这种十几分钟决定我喜欢你与我不喜欢你的相亲市场似乎与我磁场不合。好的爱情和好的友情应该都一样吧,需要付出时间,需要付出精力,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被需要被重视的“成本”。可能这些成本在一开始会觉得很昂贵,但如果遇到了自己喜欢的话,这些成本也就不是成本了。
似乎我们在成年之后的交友过程中,都少了一些耐心——毕竟我们被“阉割”掉了中间几年了解的时间,我们都有了几乎定型的三观,加上改变自己本身就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和他们偶有差异就会冷战、摆脸色甚至争吵,如果解释清楚或者结束了争吵,和好了就能继续走一程,不和好就各自不再联系、不再相遇。有时候,也确实不知道自己值不值得去维系这段关系,因为也确实不想为这段关系付出太多的努力。
很多情感,都是突然开始,然后戛然而止。
但是我仍然会以认真的态度去认识一个人,因为可能生活就是这样吧,还是要好好感受自己认真之后的变化,这样就不会畏惧“今年是20几几年了,我多少岁了”之类的问题了。
我希望,再过两年或者再过几年,我可以更加智慧、有思想、更好。
说不定,他也是这样的人。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出现。那么,我就要为他做准备,因为我要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就会遇上理想中的他了。不管有没有,最起码,生活还是很充盈的。
我当然相信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