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发现孩子某个阶段如果有些紧张、睡不好、眨眼睛、怕陌生人……父母就会急忙地带孩子来看病,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哪一种心理问题
如果你是中年妇女,会有另一个病名,叫更年期综合征
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
人的心态常常很简单,当我们得到一个确定的解释之后就安心了。就像我们需要归属,需要有序,需要路标……至于这个解释是否来自实相,很多人无力关心
再比如人们严重失眠、焦虑、抑郁,吃药会对症状有所改善,但是否可以由此得出结论: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不光很多病人就这样接受了关于自己当前状态的简单解释,有一些医生亦常常听完患者主诉,填了一系列心理量表为模后,得出关于“抑郁”或“焦虑”的诊断,然后不假思索地开出一堆精神类药物。
而这正是坊间流行的“药不能停”观点的误区,会使得我们完全依赖药物干涉,而忽视了更重要的、每个人都可以去改变的重点:开始运动,反思自己的认知、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交流模式…
其实医学的本质不应该是这样的:你有病!要吃药!不能停!
包括很多高血压、糖尿病,真的只有终身吃药一条路吗?或者只是吃药,不做生活和认知方面的改善,对保持健康有用吗?健康之路不是这样走的。
长期或终身服药,以这种方式来解除人生痛苦,或者解除某种生理、心理、情绪、认识上的冲突,合理吗?问题是,有多少人会如是思考?
这些问题,跟你是不是医生、是不是受过教育饱读诗书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其实是人的基本能力:理性地去观察和思考。
我们现在过于追求外在的标准,学得越多越好,学历越高越好,学到博士、博士后,好像这样才能对某些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就像一件事情该做与否?不在于财务分析和远期盈余预测,而是应该先问自己,这件事对不对,当下安心否。如果不安心,明智的人就会选择不做了,这个直觉的判断需要专家来帮你决定吗?需要文凭才能做到吗
再比如有个问题:难道每个人都会一直以快乐的状态生活着吗?现实可不会是这样的。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有些特别,人们会害怕自己处于不高兴的状态。会认为:一个人暂且处于“不快乐”的“低谷”状态,没有力量去始终维持一个“正常”的状态,这是不好的,是不被大家所接受的,一定要尽快转变,跟上“前进”的步伐。
这样认知的背后是,大家普遍认为,始终保持“正向、阳光、自信、积极、努力"才是对的状态,就像有的人只喜欢春夏,不喜欢秋冬。
一条河流,有源头、奔腾的急流、舒缓的浅湾、盘旋的漩涡、冲撞的礁石和咆哮的巨浪,也有阴暗的幽谷、干涩的分支和不知方向的地下阴河……每个人的生活与精神心理状态也是如此,有起有落,有光明的乐章,也会有阴郁痛苦、冲突的阶段。
如果我们保持精神的清晰稳定。跟随这些正常而必然会有的起伏向前走,不固化某一片段,不放大且停留执着于此,而去尝试接受痛苦,保持生命的自然流动,也许会更容易通过生命这场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