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打疫苗啦!”孩子们欢呼着,竟然在操场上奔走相告。
看来关于新冠病毒的厉害性,已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了,所以对于打针也不那么恐惧了。
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径直走进二年级教室。原本的课间休息,学生们不用催促也都自觉跑进教室。
因为这次打疫苗是需要家长填写告知书和签字的,所以昨天已通知家长到校,家长也随同来到了教室。
来的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农村小学真的是留守儿童居多。
医生们麻利地将打针的物品已摆在讲台上了。爷爷奶奶拉着孙子孙女的手,爸爸妈妈领着孩子,仿佛怕弄丢似的,还时不时耳语几句,教室里热闹极了。
正准备来整顿纪律之时,卫生院院长走进教室,扯着嗓门说:“家长们,请大家认真填写《告知书》……”
《告知书》已提前一天发放给了家长,昨晚在班级群里也提醒家长要如何填写了,这些事情家长早已知道,但是院长的到来以及再次提醒显得这件事更加重要,也凸现医务人员对疫苗工作的重视,理解!
说完,教室稍微安静了一点。开始打疫苗了。两个医生配合得非常好,一个点名并收集《告知书》,一个打针。
孩子们在大人的引领下来到医生身旁,上交《告知书》,帮助孩子脱衣服,听从医生的安排有序开展起来。
孩子们有的面露难色,有的非常镇定,有的显得恐惧……我以为会有哭鼻子的,没想到,竟然没有一个哭。打完后就跑出教室玩起来啦。
02
几年前,我在一所当地知名的私立学校(也称贵族学校)任教时,三年级学生打疫苗的情形历历在目。
孩子们那害怕紧张恐惧的面孔又在我脑海中出现了,当时还有好几个孩子放肆地哭,有孩子躲到课桌底下,躲到门角落,甚至跑出教室藏起来……
对比现在,二年级的农村孩子是多么听话,多么勇敢,完全没有城市孩子那么娇气。
03
孩子们陆陆续续打完了。这时候歆蕾奶奶面带难色走过来问我:孩子有蚕豆病,能不能打?
这么专业的问题,实话实说我真不懂,我让她问医生,她说问过了,一个医生说可以打,一个医生说不可以打。
她不知道听谁的了。我就建议她问院长,她急急忙忙跑去找院长,一会儿就回来了,院长说可以打。
她帮孙女歆蕾撸起袖子让医生打。打完后,孩子平静地坐回座位。
可奶奶不太放心,关切地问:有什么不舒服吗?
我告诉她,要上课了,你放心,老师会观察的,她答应了,可是过了一阵子又跑进教室来问:你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我再次告诉她,没事的,老师会观察她。奶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种担心也是能理解的。
没想到过了几分钟,歆蕾同学真的告诉我有点头晕,我猜测是受她奶奶语言的影响产生的心理作用。
我很肯定地说:过一会儿就没事了。
还真是的,过一阵子孩子活蹦乱跳的,精神得很。看来,语言的暗示作用是多么大,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
04
所有学生打完疫苗后,我问孩子们:你们怎么那么勇敢,打针不疼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打针感受。
生1:打针前我有点害怕,没想到打的时候一点不疼,就像蚊子叮了一下。
生2:我以前打过针,所以我不害怕。
生3:打完后感觉手麻麻的,还有点疼。
生4:打的时候很紧张,我就闭着眼睛
……
听到学生们的分享,我也忍不住说:孩子们,想知道老师打针的感受吗?
小孩子都对老师的事存有好奇心,我说:老师18岁时打针时还哭过,上次打新冠疫苗时还紧张得不得了,真是佩服你们。
听我这样夸他们,个个脸上笑成一朵花。
最后,同学们一起说:新冠疫苗打完啦,病毒来了我不怕,拜拜!耶耶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