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学习一些方法和技能,“3w”和“5w”。
例如:怎么解决问题?(3w)
1.what:问题本身是什么?
2.why:为什么会这样?
3.how:我应该怎么做?
5w是连续提问5个why,挖掘问题的本质!
这个刚好可以用在教学上,解决我一个问题:“为啥他讲课这么厉害?”
认识一个很厉害的老师,课程听起来很轻松,学的知识也不少,所以学生很喜欢他,一直跟着的学生成绩都很好!
我也想做到这样,那我该怎么做呢?所以我又多问了个Why~
所以他的课好在哪里?————浅显易懂
那问题有两个:
1.那个老师为什么讲课能够浅显易懂?
2.我怎么样成为一个像他一样的老师?
搞明白了这个,我们也就有了头绪!
回想过往的旁听经历,我觉得:
这个老师的最大特色:就是可以把一个知识点讲的很明白,一听就懂!我不禁又想问个Why~
为什么他可以做到这个?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讲的时候,解释定义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话给学生翻译一遍,用词很简洁恰当。
到这里,学生也只是有个简单的印象,对这个知识点并不熟悉,要用这个知识点解题还比较困难。
因为它没跟其他的知识点接通网络,很多方面都是空白的,很难启用。
而这个老师会借助旧知识点认识新知识点!
最关键一步:通过举例等措施,帮助学生建立联系,接入到以往的知识体系中!
如同,教小孩子认识一种新动物“斑鸠”。,让他有个大体的印象。
我们可以用比较常见的信鸽来举例,帮助理解。
斑鸠,体长约32厘米,差不多跟一瓶怡宝这么长。头和嘴部和信鸽相似;颈和脚比信鸽短一些。
外观不同的是:斑鸠身上的羽毛是棕色,而信鸽一般是蓝灰色或者纯白色;
斑鸠翅膀带有扇贝色一样的 花纹,翅膀尖颜色是浅灰。而信鸽脖子上有扇贝色,翅膀是深灰色和白色相间,这也是区分它们的最大地方。
我们通过对比陌生的“斑鸠”和熟悉的“信鸽”,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让我们对斑鸠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不是简单知道它是一些信息,孤零零的存在大脑的角落里。
而且把它放到了鸽子这个立体网络里。
以后只要想到鸽子就有可以很快联想起斑鸠,例如,要写一种鸟类,除了信鸽还可以写斑鸠。吃鸽子汤,不再是肉鸽,还可以来只斑鸠。
(呃,对不起,我要给你默哀三分钟)
在讲新知识的时候,这位老师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例如:什么是机械效率?他会从数学的角度,用发芽率和正确率来解释;或者从生活的角度,《葫芦娃》里面的爷爷种植葫芦来解释。
后来我才知道,如果一个新知识能够多个方面和其他网络连接,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深认识一个新知识,有了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像用以往的知识熟练地运用它!
简单来说就是有用功和总功的百分比!什么是有用,就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对实现目地做的功就是有用功。
在葫芦兄弟里面,爷爷为了打败坏人,种下了葫芦籽!
爷爷天天浇树施肥,努力让葫芦开花结果。在这里面,爷爷想要的的是什么?葫芦。
所以我们对葫芦做的功,就是我们的有用功;而爷爷为了完成这个目地,做的所有功,浇水施肥就是总功。
明白了他为什么可以讲的这么浅显易懂,那我该怎么做到?
1.搞明白:把每个知识点用自己的话讲述一遍,要求是用最少的字讲明白!
目的: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透彻!
2.提炼:里面最重要的关键词是什么?
目地:要知道讲解的过程中要强调和把握的关键点是什么?
3.讲解:自己跟自己讲解一遍,讲的顺畅?逻辑清晰?觉得学生能不能听明白吗?在这一步可以多方面的联系生活或者其他知识网络找连接点,帮助学生建立“高速公路”,接通其他知识点网络,方便理解和运用!
如果做不到这些要求,可以找讲不清晰点,查资料,咨询别人或者看视频把问题搞明白,然后回到第一步重新再来一遍!
这部分可以不断循环,要求可以严格~好标准才能出到高质量的课程!
一不小心又熬夜了,天快亮了,楼下的阿姨倒垃圾了,对面的马路已经有人在扫地了,晚安~祝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