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的 醒来的 沉默着 躁动着
世界太大 人会迷路 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
一个安静的下午 一场突然的离开
想一去不回的冒险 像远方住着另一个自己
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
孤独的路上
晴天 雨天 出发 不去往终点
偶然 相遇 然后匆匆又离去
经多少未知的风景 到自己的梦幻泡影
明天大概是很多情侣们喜欢的节日,那我明天准备闭门不出,一杯茶,一本书。躺在床上,音响里放着《一个人的朝圣》,听着雨声,内心一片祥和宁静。
其实,最近我都快控制不住自己“野心了”,以前我从不羡慕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因为我不知道那未知的领域有什么,所以日复一日的在一方天地里笑傲人生。大概是我活的太佛系了。
具体也不知道是什么触发了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想法,于是我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直到我看到一本书,《Reflections on The Human Condition》的作者Eric Hoffer说:“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唯有学习者才能继承未来。不再学习的人通常只能全副武装地生活在不复存在的世界里。”
当然,仅凭想象是不够的,还要与高手切磋,看看高手们是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至高无上的成功的。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我读了很多在我眼里成功人的书,比如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从最简单一万小时定律提法来源于《异数》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5岁时开始看历史,《上下五千年》他11岁之前读了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他陆陆续续看了15年,大概总共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学习两小时。把这几个时间数字相乘,15年乘2小时再乘以360天,等于10800个小时。所以在海关工作的他,才能白天当公务员,晚上化身网络作家,在电脑前码字。
股神巴菲特、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苹果计算机乔布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投注都超过一万小时以上,他们专注的阅读、思考、研究、实践,才有今日的成就。
青岛港吊装大师许振超,能把吊装技术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丝毫不差,多次在吊装技术比赛中技压群雄,还多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装纪录。为了这“一招鲜”,他至少练了30年,苦心孤诣,练习不辍,足足有好几个一万小时。
美国游泳好手麦克.菲尔普斯,除了手脚特长的天赋异禀,他每天练习八小时,全年无休,这样持续五六年,方能谛造一人独得八面金牌的奥运奇迹。
这些人有音乐家,画家,作家,企业家,奥运冠军,各行各业,每个人的成功都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忍的孤独,我心生佩服,也豪情万丈。
我很想给自己做个实验,看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一件事做到最优。或许只有经历过孤独,才不会那么庸俗。
一直听到说:当你的才华配不上你的野心的时候,就该静下心来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