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这段话是前天下午自己摘抄自“什么决定了你的未来?”,转载自《哈佛商业评论》。
与此同时,回馈还会反映出哪些问题是由缺乏礼貌造成的。礼貌是一个组织的润滑剂。两个移动物相互接触时发生摩擦是一个自然规律,不仅无生命的物体是这样的,人类也是如此。礼貌,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说声“请”和“谢谢”,记住别人的名字,或问候对方家人这样的小事,但就是这种不起眼的细节,使得两个人能够相处融洽,不管他们彼此之间是否有好感。许多聪明人,尤其是聪明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回馈分析表明某个人只要一遇到需要别人合作的事就屡屡失败,那么很可能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举止不大得体——也就是缺乏礼貌。
当前天中午,在政府食堂吃饭的时候,自己就当着表弟的面,斥责秋月:“为什么当时去保险报销的时候,没有核对单子?确认一下报销比例,最后可以拿到的报销金额?以及这些规定有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合理?”11月28日银行卡有一笔259.61元进账,恰好那天保险公司给我电话,可是金额总觉得少了。吃饭前,自己专门致电到保险公司核实,金额和报销政策,对方告知总金额418.59元,社保已报96.16,免赔50元,自费12.81元,缝合的进口线部分自费。记得女儿总共去了3~4次,第一次班主任罗老师付款294元,实际金额370.99元,拍了发票照片留底。记得最后一次大概是20多元,脑子总觉得这个数额少了。同时微信,告知保险公司职员,询问是否418.59元,属于社保扣除后的金额,你们是否重复扣除了一次社保96.16?
当时心情激动,把11月28日保险公司职员因为秋月填错银行卡,要求我换卡经过,也在餐桌上怒火冲冲地重复了一遍。最后平静下来后,回家,对了自己支付宝账单,发现10月28日,10.04元,10月30日,25.86元,其中秋月10月26日支付出去20多元,因为是现金,记不清楚了。查看通话记录确认,是10月25日女儿第一次去医院。这样的事实结果,就是自己直觉错误,错怪秋月和保险公司。随即给保险公司回复,不用查了,自己查账后,大致金额对上了。可是当时没有给秋月道歉,神奇的是秋月这次的表现,她没有情绪激动,觉得自己当时确实没有用心核对账单。因为在她的概念里去核对账单,是对别人的不信任。而我的概念里,这是一道程序,可以减少大家无心算错,扯皮烦恼。包括去饭店点餐,付款前都会仔细核对一下菜名和金额是否一致?顺便问下有没有什么优惠?
午睡醒来后,自己还是专门到秋月办公房间,再次郑重口头道歉:“这个事情是我搞错了。”秋月,还是之前的态度。
因为这几天一直感冒,希望早点休息,大概9点自己就洗漱完毕,拿了本书,到床上等她们母女上床。10多分钟后,母女俩上床,女儿的习惯是在睡觉前,要嬉闹一会儿,前些天秋月不在的时候,就和我嬉闹一阵,因为我平时比较严肃,也相对无趣,嬉闹时间会短一些。而秋月兴致好的时候,可以和女儿产生共鸣,一起嬉闹到高潮,直到一方意外弄疼了,才不得不中止,以至于当我感觉到她们“过火”的时候,不得不提醒她们小心一些。有兴致好的时候,就难免有兴致差一些时候,对女儿主动嬉闹骚扰,就会厌烦,或者呵斥女儿:为什么不找你爸爸,每次都来找我?一般情况,我就不说话,装听不到。前天晚上,她们嬉闹一阵后,秋月开始厌烦,开始斥责女儿。这次我却问女儿:“婧仪,你喜欢和妈妈玩,还是和爸爸玩?”女儿:“妈妈。”秋月更加生气:“每次上床就自己拿个书,不管女儿,她也是你的女儿吧?”我:“爸爸的主要作用是榜样,陪伴的责任更多应该妈妈才是。”道理是没有错,可这个时候,秋月有情绪,这样讲道理,她根本听不进去,以至于,在她平静下来后,这些道理也会打折扣。如果这个时候,我可以顺着她一点:“好吧,这次是爸爸失责,婧仪来和爸爸玩一会吧?”她的情绪会平静地快一些,再和她讲之前的道理,效果会更好。而且相互之间也会更加融洽。
关于中午在食堂当众斥责秋月,自己还犯了另外一个错误,应该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或者有其他第三人在场的情况下,批评对方。表扬或者鼓励尽量选择公开场合。
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