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30 佳豫
《重解论语第1天》
日经第552篇(学而第一)
经典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一)是《论语》全本的第一章,所以,(学而第一)的第一篇,又可以说是整本《论语》的缩影。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我们就不经要问一下:学习真的可以使人快乐吗?相信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会说:“不!”
既然学习不能让人感到快乐,难道孔子上来就是说了一句废话吗?
孔子可是号称有三千弟子,其中,还出了七十二贤者,这是一群力求成为君子、成为大人的人,那么孔子会随便把一句错话放在第一句吗?!
过去我们说的“大人”不是现在的大人,而是指思想上、精神上长大的人。
大人出自《易经》: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论语》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教一个人如何成为君子。简单的说,就是教你如何克服自身的缺点,成为世上的完人。
首先要明白,孔子这里说的学习,不是我们现在学校里学的语数外史地生化物……这些只是知识,不是学问,也就是说,知识是包含在学问的范畴里的。
孔子说的这种乐,也必定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单一的心情上的高兴。
当一个不完整的人,修炼到在道德层面上趋近于一个完整的人,或许在脸上看不到一丝丝的快乐,但是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宇宙能量是同频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内心深处是能体会到一汪深深的“法喜”。
当我们通过学问,证得大道之后,还需要反复实践、知行合一,将宇宙里的最高能量,折射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最弱小,最边缘化的东西,往往就是被忽视的真理。所以,有句话叫: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难道真的如我们表面上理解的,朋友从远方来,我们很快乐吗?
回看很多行业的大成者,只要当你真的成为一个君子后,或者成为一个大人后,一定是孤独的,甚至还会众叛亲离,成为众矢之的,哪有什么朋友可言。
假设,你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他大半夜喊你出去,虽然你觉得到了晚上,是该收敛精气的时间,同时,又觉得偶尔也可以选择出去一趟,也挺有意思。但是,如果你的朋友天天喊你出去呢?又该如何抉择?
所以,从辩证法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反问句,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非奸即盗。
有人会说:那好吧,宁可这个朋友不要了,我也要选择自处。
我们说,朋友可以不处,因为还没有把你逼到人生的绝路。
再假设一个场景:你的孩子哭着喊着,要在冬天吃冰淇淋,你买还是不买呢?不买吧,孩子闹得死去活来的;买吧,你知道这么做对身体不好。
难道我们也说:好吧,我要自处,这个孩子不要了。可能吗?显然不可能。所以,道往往和我们的生活是相反的。
比如,有一只在天空中翱翔的老鹰,正准备猎食草原上的兔子。我们第一反应往往会说:看那,这只凶狠的老鹰在半空中,死死地盯着它的猎物,那只可怜的小白兔正在拼命往洞里跑。
这样的认知有错吗?很合理对吗?!但是,开悟者就不会这么描述,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只老鹰要吃一只兔子,是正常的食物链。
也许,有人会跳出来说:开悟者需要这么残忍,那我不要开悟了!
小白兔的可怜,是我们人为定义的,难道抓不到兔子(食物)的老鹰就不可怜吗?我们总是喜欢用世俗的眼光去评论和抨击,这必然会遮蔽我们找到正确的路。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得道的人在现实生活里,是没有多少人了解他们,甚至懂他们的,更多的时候是得到世人的嘲笑。
比如,最近很火的人物:埃隆·马斯克。
所以,圣贤们大都是孤独的,不过他们好歹会自处,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影响自己的内心,真的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也不会吝惜自己的感情,会出声大笑。
比如,看过《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有一段:在逃亡的船上,合奏、合唱笑傲江湖,那种喜悦就是知己相惜的喜悦,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
《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大意就是说:有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了,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那郑国有人就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
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一个人的外形、相貌,是细枝末节,并不重要。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种理解就是:别人不知自己。
比如,你给山里的孩子建学校,给孤寡的老人送爱心等等,有一天,你上街时,看到了你帮助过的孩子,可他却从你身边蹦蹦跳跳地走了过去,你准备接受赞美的心一下子就失落了。
心里可能还会想:这孩子真是个白眼狼,当初我是怎么滴,怎么滴帮他的,现在见了面,一句谢谢都不说,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呀!
其实,别人知不知道自己,和我们做不做好事,是两码事。
我们在公共场合下,往往会顾及自己的名声、地位。所做的事情,并不能完全反应我们的真实的修养,而在私底下无人监督的时候,往往本性就会暴露出来。
在外面可能是个彬彬有礼的小伙子,在自己卧室电脑前,可能就是一个键盘侠;在同事面前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姑娘,回到家,可能在家人面前就会对同事的言行说三道四。
所以,慎独,是每个想成为君子的人的必修课,但是,这条路是孤独寂寞的。
第二个方面体现在:自己所有不知。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一定有我们不能触及到的领域,要是因为别人嘲笑你不懂他的领域,或者是你嘲笑别人不懂你的领域,都是不对的。
要是因为别人嘲笑你不懂他的领域,就因此而懊恼,这也是没有大智慧的表现。
所以,不要把过去的认知,认为是自己认知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