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不愿成为那风景,也不会成为那人,我只愿成为,撑起你的那座桥。
在梅兰芳的人生中,孟小冬是那道风景,福芝芳是楼上的人,还有一个人,她明明更早与他相遇,明明与他相守相知,可命运却早早逼她退出了他的生命。她就是梅兰芳的结发妻子,也是那个愿意默默撑起他的桥。
她叫王明华,她对他,爱到无私,爱到痛,从没奢求,只有成全,一生都这样无怨无悔。
1892年,王明华出生在北京的一小户人家。父亲王顺福是京城唱青衣的伶角,王姑娘一天天长大,耳濡目染间也熏出一身脱俗的文采精华。
那时的梅兰芳,在17岁时,正处于倒仓变嗓的时期。用他多年后的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里的话来说:“演员的倒仓变嗓时期是一个关口,倒不过来,往往一蹶不振。”
在前途未卜的忧郁氛围里,梅兰芳养了一群鸽子,常常一个人站在高处望着鸽子飞向远方。家人见他心情抑郁,便主张为他娶个媳妇,帮他度过这一难关。
于是,在王明华虚岁19岁那年,有人登门说亲,王顺福看出梅兰芳是棵好苗子,便把女儿许给了他。
王明华就是在梅兰芳最郁闷的时候,走进了他的生活,带给了他幸运的眷顾与春风般的温暖。
而当时的梅兰芳还没有大红大紫,不过是个寻常人家,每日为生计、饭食、家务而算计。生活虽然略有清苦,但,王明华不在意这些,因幸福和平静,她待人温和,脸上随时挂着微笑。
她心里满足,上照顾公婆,下照顾幼儿,中间还要时刻关心梅兰芳的演出和一切事宜,此外一家的琐碎事情,也都由她打理。整个家族井井有条,勤俭得体,亦使她颇得梅家上下的赞赏和喜爱。
新婚的恩爱也让梅兰芳顺利渡过了变声期,婚后一年,他已被推为京城菊榜第三名,而王明华又为他生了一儿一女。
看着怀中幼儿娇嫩粉团,丈夫追梦舞台,水袖轻舒一段情,莲步轻移两重生。此时的王明华觉得自己很幸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竟然让她遇到了一生挚爱。这是多少女人可望而不可求的!
之后,她更身兼他的“造型师”和“经纪人”。寸步不离地陪伴在他身边,随时带着一个木头盒子,里面装着自己做的假发,在新戏《一缕麻》中,她制作了人物形象,甚至连他在剧中的戏服都是她自己的衣服。在艺术成就上,年轻的他和她成为了共同的奠基人。
他撩帘登台,她便端着紫砂壶候在帘后,壶里是胖大海和麦冬泡好的茶水,随时等他大段唱下来回场润嗓子。他渐渐走红后,免不了人打扰,而有她在侧,望者自退,给他省去不少麻烦。
此时的王明华犹如一颗明珠,不耀眼,但是足够光彩。
1919年,他成为首位到日本演出的京剧艺术家,而她,负责了他全部的演出事项。
儿女双全、夫妻和美、丈夫事业蒸蒸日上,王明华被成功和幸福包围,沉浸在蜜糖般的生活中。
为了能不因怀胎十月而无法照料梅兰芳,王明华做出了一个扭转她今后人生的决定。她不顾众人劝阻毅然决然做了绝育手术。那时的她,从没想过自己的后路,只一心想成全爱人的理想,为他扫清身边的麻烦。
然而,世事变化竟如此无情。
爱,就一个字,为你我愿意放弃所有。王明华就是太笃信婚姻和未来,太信任一段情和一段婚姻,怎能料到会有如此结局。
她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对方身上,全然不管之后命运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可是如果放弃一切,又拿什么来抵抗意外?
梅兰芳越来越红,成了名角。他不得不经常去外地,甚至出国演出,她免去了后顾之忧,就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包揽了他演出之前之后的一切琐事,梳头、化妆、备衣。梅兰芳只管唱戏,一干琐事,都有王明华撑着,她是个爱的尽致的人,不留余地,倾力付出。
然而,天意弄人天,人生的急转直下从荨麻疹夺去一双儿女的生命开始。
一场荨麻疹,夺去了他们仅有的两个孩子。夫妻二人整天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王明华更是一蹶不振,母亲的心,碎了。她沉浸在丧子的哀痛中,完全没有料到,厄运和打击,从来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来。
之前,她还是万事顺意的优渥少奶奶,现在,却落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孤苦妇人,奈她怎样能干贤惠,劳苦功高,一个重大的问题也摆在面前:梅家无后了!而王明华已没有生育能力。梅兰芳因为父亲早逝,一直被记在无子的大伯名下,他有“双祧两房”的责任,传宗接代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此时,王明华的娘家人为了安慰王明华,建议收养侄子王少楼做儿子。王明华看着自己心爱的男人,他还那么年轻,想要自己亲生的孩儿,又能有什么错呢?丧子丧女已让王明华心如死灰,她也不想再为难别人了。于是含着泪,点头应允丈夫再娶。
为了丈夫的事业,王明华甘愿舍弃生育的能力,而她终究想不到,自己竭尽全力照顾丈夫,希望与他白头偕老的梦想被毫无征兆的现实击得粉碎,她也只能悄无声息地蜷缩到宿命的甲壳中。
之后,梅兰芳便以“双祧”之礼迎娶了福芝芳,她也学戏,青春年少、正大仙容。按“双祧”的规矩,两个妻子平起平坐,不分大小。
至此,他们的好日子开始,她的苦日子也开始了。
一方面欢天喜地拜天地,一方面,心如刀绞泪水凄迷,这得有多心碎,一双儿女夭折,深爱的男人另娶,并且按照娶妻之礼迎接新人到来。
为了不使她太难过,成婚当夜,梅兰芳特意先在王明华的房里陪着说了些话,而后才说:“你歇着,我过去了。”王明华心下感激,便道:“你快去吧,别让人等着。”
新欢旧爱的故事里,从来只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梅兰芳对王明华情绪的体恤和照顾,也让王明华的心又是感动又是酸涩。
没有人知道,那一夜,王明华是怎么过的,这疼痛太过绵密,并不露形色。
此后,王明华对这件事上无比大度,不但理解梅兰芳另娶续香火的举动,也对福芝芳爱护和善有加,这也使得王明华赢得福芝芳的尊敬,她生下第一个孩子,就抱给她抚养,怕她膝下寂寞。王明华又将孩子送回去了,笑说自己身体不好,以后梅家的事,就交给她了。
所有人都被王明华的识大体、顾大局感动了。她能做的也只有把心中的苦痛掩藏起来,独自承受罢了。失去为梅家传宗接代的能力,就让别人去做吧。丈夫的生活工作,也退让给能为之人吧。
在偌大的梅宅里,一边是从前处处可亲的丈夫与他如今的娇妻爱子,一边是旧日欢声笑语终已成空的萧索院落。这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将爱人拱手送人的女人,明明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需要一份温情,但是迎接她的,只有没日没夜的冷雨和彻骨的孤独。
日子没有了盼头,王明华便像一朵秋花,迅速凋零。起初只是偶感胃痛,后来却又染上了肺结核,久治不愈。她担心肺结核传染给一家老小,尤其担心传染给梅兰芳,影响了他的艺术事业,便决意离开。于是,在护士刘小姐的陪同下,她来到天津马大夫医院治疗。
临走之时,她宽厚地嘱托福芝芳:一家子都靠你了。
对于王明华而言,她不仅是去养病,还是把一生所系所爱都交付于人。她选择退出,选择成全,然而,那一刻她也放弃了自己。
或许,她本可以寻一条更洒脱的出路,但她甘愿退缩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大太太。大概,这还是因为她太爱梅兰芳,不想让他为难。
既然做不到完全放下,只能放手成全。
孤身到天津的王明华,知道自己不过是熬日子罢了。在无亲人陪伴的医院里,她时常在半夜里惊醒,望着黑沉沉的天空发呆。
而彼时的梅兰芳,愈发的红得发紫,还有一个被称为“坤伶须生”的佳人孟小冬。二人的才貌旗鼓相当,就连报纸都争相报道他们的轶事。
这时,病榻上的王明华偶尔听闻,也只感到自己的丈夫已经遥远得像红尘里的一个梦。
1926年的某日,梅兰芳带着孟小冬来探望王明华。王明华看到孟小冬的才情容貌,觉得确实配得起丈夫。她是命不久矣的人,来日自己死了,梅兰芳按照“双祧两房”的规矩,确实还可以再娶一位妻子。一无所有的王明华,给了自己最后能给的一切:祝福。
穿越那些深明大义的故事,略去那些举案齐眉的传说,她的身体越来越坏。她唯一拥有的,只是那十年的温馨记忆。
三十七岁之时,王明华在天津病逝,结束了伤情的一生也是无奈的一生。她一腔爱意一腔空寂,一直隐在梅兰芳的身后,淡淡的,似有轻痕。
有时候,人生的甜美或苦涩都像一出戏。
1929年,她因一生宽大能容,家人都非常感念尊重她。梅兰芳带着福芝芳四处寻谋万年吉地,最后选定风景秀美的万花山。她没有儿子送终,福芝芳就让自己的儿子去接灵。大儿子患了重病,就让管家边抱着三岁的次子边打幡,边迎回王明华的灵柩。
此后,时光跌宕,世事浮沉,王明华已长眠地下,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却再与她毫无干系。
1961年,梅兰芳因心肌梗塞在北京病故,国家给予了崇高的礼遇,并决定将其安葬在八宝山烈士公墓。福芝芳当即要求将梅兰芳葬在万花山,国家尊重了家属的意愿,整修了万花山的陵墓。
入土32年的王明华的棺木被请出来,重新与梅兰芳合葬在一起。她终于等来了他,当年的成全,也算换来了一丝慰藉。
王明华一辈子,爱梅兰芳太痴,而命运却总爱跟她开玩笑。她成就了梅兰芳的幸福,成就梅家的兴旺,却唯独忘记了自己。她爱他,已经到了不自私的地步。或许对她而言,能与他相遇,无怨无悔爱一场,就已知足。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斯人已逝,空留怅惘。
就如张爱玲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长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不期望成为你爱的那风景,只愿作撑起你全部的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