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完美主义者。你们有多少次听过这句话了呢?也许是和朋友喝酒时候,也许是和家人一起过感恩节时听到的,这是每个人最喜欢承认的小缺点,这也是人们在求职面试中,对那个很难的、也是最后一个问题最常见的回答:“我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可能就是我是个完美主义者。”像这类很可能会拖我们后腿的评价,却有很多人会非常乐意的主动承认。承认自己是完美主义者。但一个有趣却严肃的观点是——因为人们对完美主义的疯狂追捧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从不曾停下来质疑过这个观点本身。我们以及我们的社会如此地赞颂完美,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倾向于把完美主义作为有价值的象征,作为成功的象征。
然而,在我对完美主义的研究过程中,却很少看到有证据表明,完美主义者会更加成功。恰恰相反——他们会更容易感到失落和不满,总是处在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完美感之中。我们从临床病例的报告中得知,完美主义掩盖了许多心理上的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厌食、暴食症,甚至会掩盖一个人自杀的企图。更让人担忧的问题是,在过去的25年中,完美主义被提及的频率飞快的上升。而与此同时,我们在年轻人中观测到的精神疾病更多了,仅仅是美国的自杀率在过去20年间就上升了25%。而我们在加拿大和我的祖国英国都发现正在出现类似的趋势。目前我们的研究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完美主义的热度正在上升。社会的变化能够反映个人认同感的变化,同时这种变化也导致了年轻人之间,以及他们与周围环境之间互动方式的差异。关于我们这个卓越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有一些非常独一无二的特点,包括不受限制的选举权以及个人自由,而正是我们所能够感知到的特征导致了完美主义这个话题的热度。
让我给你们举个例子。今天的年轻人更专注于追求完美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包含了对个人形象,地位和财富的追求。Pew研究中心的数据线显示,出生在80年代晚期的美国年轻人中,认为物质富裕是自己最重要人生目标的人所占比例要比他们的父母辈以及祖父母辈高出20%。年轻人也同时比老一代人借贷的情况更严重,他们会把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花在形象包装和炫耀身份的商品、财产上。这些财产,以及他们这种生活和生活方式如今都非常生动地被展示在无处不在的Instagram、Facebook和Snapchat等社交媒体上。在这个新的视觉文化中,完美的外表远远要比现实更重要。如果我们要为年轻人们提供现代景观中如此奢华的一面:即世上有一种完美的生活,也有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那么另一面就应该是工作了。对于那些迫切追求完美的人来说,没什么事遥不可及的。至少人们都是这么说的。这也正是美国梦的核心思想——机遇、精英机制、自力更生、努力工作、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的观念,以及最重要的一条:我们对自己命运的主宰。是这些观念将我们的财富、地位以及形象与我们固有的个人价值连接了起来。当然,这一切都是谎言。因为即使拥有平等的机会,这种我们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想法,仍然为年轻人掩盖了一个更黑暗的事实,那就是,他们活在一个永不停息的经济评判之中。各种指标、排名、优秀榜单都已经成为了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并且被用来划分年轻人在校园中的等级。教育就是经济评判的第一战场。测验的标准是如此的公开,各类度量指标都被用来当作工具去提升个人的才能标准和表现。人们从小就要经历这些。美国大城市中的高中生们,从学前班到12年级结束,总共要参加112次强制性的标准化考试。难怪对年轻人的调查会显示在现代社会中,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奋斗、表现和成就的需求。他们习惯了用严格却狭隘的分数、百分数和排名来定义自己。这是一个以他们的不安全感为食的社会。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以及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缺乏安全感。这是一个放大了他们的不完美的社会。每一个缺点、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挫折,都增加了下一次要表现得更完美的渴求,否则,会被自己定义成一个失败者。一种自己充满了缺陷和不足的感受尤其明显——只需要跟年轻人聊聊就能体会到了。“我该怎么看自己,我该怎么做?”“我应该打扮成那个模特一样,我的粉丝应该像Instagram上的意见领袖们一样多。”“我必须要在学校做得更好。”
在我为很多年轻人做导师的经历中,我亲眼看到了完美主义对他们真切的影响。有一个学生我至今记忆犹新。约翰是一个雄心勃勃,勤奋好学,而且从表面上看,成就很高的孩子,他的成绩常常排名第一。然而,不管约翰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他似乎总是把自己的成就视为可悲的失败,在与我交谈的时候,他会公开地谈论他是如何令自己和他人失望的。约翰的理由很简单:他比别人努力那么多,却只能获得同样的成绩,这怎么能叫成功呢?这就是约翰的完美主义,他坚持不懈的学习理念就只是为了向自己和他人暴露他所以为的自己内心的弱点而服务。约翰这样的例子说明了完美主义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的危害性。与普遍的看法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