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小夜曲”——《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里有许许多多美妙悦耳的声音。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它会在森林里演奏它的手风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它喜欢玩打击乐器;动物们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季节,为我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演唱会。
一、聆听四季的声音
春天
在温暖、怡人的春天里,春风轻拂柳枝,发出沙啦啦的响声;冰雪消融,小河奏响叮咚叮咚的乐曲;春雷轰隆隆,春雨发出沙沙沙、哗哗哗的声音。公园里,莺声呖呖,麻雀啾啾。孩子们手里握着风筝的线,笑着、跑着,风筝被风高高带到天上,发出呼呼的声音……
夏天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里,绿浪层层,树叶被风吹得哗啦啦作响,树上的知了一声接一声叫着“知了知了”,花间的蜜蜂嗡嗡地叫着,田里的青蛙呱呱叫着,水里的鱼儿跳出来喘气,发出拨剌声,家里的小狗吐出舌头,咻咻地喘息,突然,天色突变,轰隆隆的雷声震耳欲聋,倾盆大雨转眼间噼里啪啦地打了下来,雨水汇成了小溪,窸窸窣窣地流着……
秋天
到了天高云淡的秋天,植物的叶子渐渐干枯了,被秋风一吹,纷纷落下。孩子们把枯叶踩在脚下,发出咔啦咔啦的声音。用小手摘下一朵圆圆的白色蒲公英,对着它噗地一吹,蒲公英的种子就撑着“降落伞”飞远了。有月亮的晚上,秋虫躲在角落里,摇着细细的须,发出叽叽的吟唱……
冬天
秋天远去,寒冷刺骨的冬天来了。怒号的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漫天的白雪扑簌簌地落下。“啪”的一声,是谁带头打起了雪仗?孩子们你追我赶,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冬天的夜晚,大家都缩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噜呼噜睡大觉。只有风,还在窗外呼呼地刮着……
二、雪后静悄悄
纷纷扬扬的大雪过后,人们侧耳倾听,咦,怎么周围静悄悄的,声音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原来,因为下雪的缘故,那些载着声音的空气分子,都钻进了雪片上微细的小孔里面,它们在这些微细的小孔中迷了路,怎么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雪花迷宫,它们走着走着,声音就消失了,被转化成了热气。
雪就好像是一堵巨大的吸音墙,把那些嘈杂细小的声音都收纳起来了。虽然大雪过后,寂静的环境很适合人休息,但是如果有人一不小心被埋在了厚厚的雪下,呼救声也很容易被雪吸走,让别人很难听到。所以,在暴雪之后的户外,或者在冰天雪地的极地,都要注意安全。
三、有趣的方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会常用到名字,还会用到一些方言。这些方言的表达各有特色,令人大开眼界。
在相声《戏剧与方言》中,提到了不同地方的方言。哥儿俩住在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哥儿俩都睡觉了,忽然那屋房门一响,被这屋发觉了,两个人一问一答的情境,各地方言的表述特别不一样:啰唆的北京话版:
“哟嗬!”
“哟嗬?”
“哟嗬!那屋‘咣当’一下子,黑更(jīn)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不言语,怪吓人的!”
“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睡觉的意思)?我出来撒泡尿。没有外人,您歇您的吧,您甭害怕,您哪。”
“黑更半夜的穿上点儿衣裳,要不然冻着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喽。”
“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哪。”
省事的山东话版:
“这是谁?”
“这是我。”
“上哪儿去?”
“上便所。”
简洁的上海话版:
“啥人?”
“我呀。”
“啥(事)体?”
“撒尿。”
别以为上海话的简洁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令人叫绝的还是河南话版本。
最精简的河南话版本:
“谁?”
“我。”
“咋?”
“溺!”
其实,不光是人类社会存在着方言,动物世界也存在着方言。蝼蛄是一种侵害农田的害虫,我国昆虫学家用声诱法消灭蝼蛄,就是利用蝼蛄先生求爱的“情歌”来吸引蝼蛄小姐前来赴约,然后把它们全部消灭。
有一次,昆虫学家用灵敏的高保真录音机录下的北京地区蝼蛄先生唱的“情歌”,拿到河南的田间,给河南蝼蛄小姐听。可是,这“情歌”虽然唱得热情奔放,却没能得到河南蝼蛄小姐的响应,无法引得蝼蛄成群结队奔来。
昆虫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反复研究,才发现北京地区蝼蛄先生唱的“情歌”不起作用的原因很简单——蝼蛄也有方言,河南蝼蛄小姐根本就听不懂北京地区蝼蛄先生唱的“情歌”。是不是很搞笑?
看来,北京蝼蛄先生想要俘获河南蝼蛄小姐的芳心,还得学会说河南蝼蛄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