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二节数学课,在继第一节确立常规和整体梳理第一单元知识点的基础上,我开始了《长度单位》疑难易错题解析课。
这节课我确定了两个点。这两个点都是操作题。
~*~疑难~*~
(画数线段):过n个点,一共能画出多少条线段?
第一题我在黑板上出示同一条直线上4个点的例题,请大家思考一共能画除多少条线段。
说几条的都有,但大多数同学的答案都是3条。二年级孩子年龄小,思维发展处在直观形象阶段,他们结合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能量出长度的特点,马上找出显性的三条线段,尽管不是正确答案,但都根据线段的特点,找出了一些,符合他们的认知层次。这是有关排列组合内容的题,属本单元疑难题型,同样也是初一找规律总结代数式的题。如果按常规条分缕析讲解,班里大部分孩子都会是一知半解,即使个别听明白的,也很难上升到总结规律举一反三为后来学习打好思维基础的高度。
我对他们的每一种答案都点头赞赏他们的积极参与,但对答案是否正确未置可否。话题一转我和他们玩起了——找朋友。我朝杨辰赫伸出手,这个调皮又聪明的小子受宠若惊又马上心领神会,热乎乎的小手迎上来握在了一起,我俩成为了好朋友,同学们高兴极了目不转睛。我又朝段岚馨伸出手,找到了第二个好朋友;接下来是余恺恩;我组成了三对好朋友,我在头顶伸出3根手指头。杨辰赫迫不及待的也开始找朋友,他找到段岚馨、余恺恩两个好朋友,伸出两根手指头。段岚馨跃跃欲试,找到了一个好朋友~余恺恩,伸出了食指。余恺恩像个小一休似的挠着头环顾四周,没找到,只好伸出了拳头。同学们都笑了,兴奋不已。我请大家说一说我们一共组成了几对好朋友。“6”带着欢呼声的答案。“怎么得来的?”“加一加”。我带领他们对比原来的解答,启发他们肯定他们思考的全面有序。“”如果我们四个人就是这四个点呢?”我指向黑板上的四个点,有趣的感受快速迁移,我按照他们的指挥下,有序不遗漏不重复地画线段、6条线段的答案、“从0从小到大依次标,加一加”的方法孩子们颇有成就感的水到渠成了。
熟悉学生的难题也被揉进了题目当中。接下来立即“孵小鸡”,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点2.在同一条直线上的5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6个点,一共可以画几条线段?孩子们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先用规律,再连线验证。自己开辟的路更好走,孩子们解决起来易如反掌。
阶段梳理总结时我不失时机地加入了德育内容,说生活当中很多机遇需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比如说最先行动的我,就有三次主动找好朋友的机会,其次是杨辰赫,再次段岚馨,总是慢悠悠的余恺恩错失良机喽。因此,主动性、行动力是成功的前提。
~*~易错~~
(画线段):在距离3厘米的地方画一朵花,5厘米的地方画一棵树,7厘米的地方画一个气球。
这个类型题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画线段以后的综合量画线段的实践操作题,这里边还有一个难点——高年级语文语法“承前省略”,也就是要搞清楚“距离谁”,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第一个终点3厘米的地方画还好,后边孩子们常常把前一个终点当做后一个起点。低年级的孩子不可能让他们“知其所以然”理解文法,但必须让他们“知其然”搞清楚弄明白“距离谁。”
我走到和奕诺跟前,一改刚才的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变脸了。伸出手,严厉地说“给我你的语文课本!”和奕诺一脸懵圈,慢吞吞地拿出语文课本递给了我。“数学呢!”我有些“变本加厉”,小和同学拿起数学课本乖乖地给了我,同学们面面相觑。我左手拿着这两本书转身步入另一过道,手朝向梁博轩,“给我你的语文课本!”语文课本到了我的右手;“给董佳灵你的数学课本”,梁博轩把数学书给了董家灵赶快坐端正,董佳灵拿着不知如何处置,同学们都开始准备找书的架势。
“大家对比一下,刚才两种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我温柔的说,轻轻的笑了,大家如梦方醒,教室里的气氛立马缓和了,活泼泼的。一群小不点自己️得出了结论,“说新人就给新的人,没说新的还给老的”,我不去深究语言措辞,意对即可。气球啊、红旗啊、花儿啊终于有凭有据的各归其位。举反例对比,引导他们反复说自己的结论。下课铃响了,这一群小家伙喊着“还讲!还讲”,这节课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看来是意犹未尽啊!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数学老师要做好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把实际生活形象地拉进课堂,让生活和所学知识对比、交融,课堂效果会好的出人意料。课堂教学还要如王开东老师所说,坚持“三有六让”。“三有”——有趣,有情,有理;“六让”——目标让学生清楚,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只要遵循“三有六让”,课堂就是饱满的,学生就是愉悦的,收获也是满满的。
(南阳市第五完全学校小学部 季发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