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说法,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问,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可分为四种,分别是: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天地境界。
处于自然境界的人,做起事来,“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子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情,却并无觉解,或者不甚觉解,这样,这些事对他来说,可能并无意义,或者毫无意义。”
处于功利境界的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不道德的人,他做那些事,其后果可能利人,但动机是利己的,他做的事情对于自己,有功利的意义。”
处于道德境界的人,就会考虑到社会的利益,会“正其义不谋其利”,所做的事情都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
而处于天地境界的人,则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更是宇宙的一员”,无身无己无功无名,可以说是真正的圣人了。
我将自己一对位,发现自己似乎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之间,因为平时大多数时候都是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自己做的事情有何意义,却又怀着功利的目的,做些赚钱的事情,如此这般,竟然已经空空度过了二十几个年头。
无独有偶,据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生理论,叫“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
他觉得人类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当自身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时在内心深处感受到的生命的满足,这种满足被他称为“高峰体验”,这个时候的人们是最接近自我,达到了独一无二的人格和特质的顶点,自我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获得的超然的情绪体验。
这样一看,我又叹了口气,不要说自我实现了,连自尊和归属的需求都没得到满足,看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我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啊。
冒了一根烟后,我终莞尔一笑,这世界之大,和我处于一样境地的人不知又有多少,倘若都如我这般自怨自艾,这世界又该多出多少叹息?
处在道德境界的人已经可以称为贤人了,他们是时代中真正的精英,是真正推动社会前进的人,至于圣人,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余下之人,不都是如我们这般为生活奔波的同道中人么?
如此想来,也是吾道不孤也!
至于自我实现,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机会达到的,倘若我们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这中间不知道有多少快乐等着我们去体验,说不定也会找到属于我们的“高峰体验”呢?
我想,人活于世,既然没那个机会去干什么拯救世界的大事的话,不如静下心来,和朋友亲人好好度过这短暂的一生,那样的话,在你所处的那个小圈子里,不也达到了“天地境界”么?
尽我所能,忠人之事,为自己所爱的人撑起一片蓝天,倘若人人如此,那何需圣人治世?因为人人如龙,天下已然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