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符号原理——超级符号—— 占据文化母体的关键是占据符号
符号是文化母体呈现的主要方式、词语和仪式是辅助方式,而且我们认为词语和仪式都应该归为于符号
当我们寻找文化母体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化母体的符号,抢占它就占领了文化母体的无上瑰宝,占据了这个品类最高的皇冠
鲜丰水果 牛小灶 等等等案例皆是如此
比如春节这一文化母体,就对应了很多如对联、鞭炮、饺子、门神、拜年、红包等等的符号,当年的微信支付怎么火起来的,他抢占了3个符号
第一,他抢占了词语“微信红包”,他不是黑包,不是白包,他是“红包”
第二,他抢占了仪式,春节发红包可能是春节里最强大、活跃的仪式,微信支付选择在春晚启动的活动
第三,他抢占了红包的符号,红包的颜色,红包的图形
支付宝用了多少年才获得了那么点客户,微信只用了几天,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母体,通过仪式和符号占据了母体,符号唤醒了消费者的母体,激活了他的母体行为。现在微信红包不止是春节期间发,日常都发,这边是从母体中来,到母体中去,成为母体,强化母体。
再提一个观点:人们通过消费符号,来完成自己角色的定义
怎么理解?
我们真正的需求便是生存及繁衍,又因为这两个需求,衍化出了各种符号,有了符号,这便有了文明。吃饱穿暖这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吃饱穿暖又延伸出了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两个文化。于是,基于“吃饱”,就有了好吃和不好吃,吃这个高级,吃那个低端,。基于“穿暖”,便有了高档,有品位,有个性,有知识。这些从最基本的需求里,迅速地符号化,就延伸出了我们文化母体。
符号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构建文化母体的,我们从一出生便无缝平滑地进入了这个母体当中,乃至于我们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吃包子,为什么要穿衣服,为什么打领带,我们已经不再思考这一切,符号顺利得接管了我们所有的一切。
从来都是符号控制人,我们以为是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大脑,完成自我的个性化定义,但其实都只是符号的附庸,符号让我们这一生无法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