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他生日这一天)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省怀宁县查湾人。1979年,15岁的海子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海子在大学的4年里,中国正处于巨变之中。1983年,海子从北大毕业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从1983年秋季到1989年春天7年多时间里,海子就居住在政法大学新校区。在学校分给他的、常年焚烧着印海子度香的小屋里,矮身量、红脸膛、头发凌乱的海子写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阳》、《弑》、《天堂弥赛亚》等一系列作品。
“但海子生活在飞翔之中。”诗人欧阳江河说。
一
女孩子
她走来
断断续续地走来
洁净的脚
沾满清凉的露水
她有些忧郁
望望泥草筑成的房屋
望望父亲
她用双手分开黑发
一枝野桃花斜插着默默无语
另一枝送给了谁
却从没人问起
春天是风
秋天是月亮
当我意识到时
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
那里雨后的篱笆像一条蓝色的
小溪
这首诗应该写于84-85年间。
这首诗的写作起因,应该是海子想起了某个女孩子,某个曾经对海子单恋的女孩子,海子想起她来,极有可能是这个女孩子的出嫁事件,或者说,因为要出嫁,女孩子在最后见到海子时,流露出了伤感,让海子感觉到了女孩子对他的情愫。
这首诗我极为喜欢。海子的初恋情人,喜欢海子的都知道,是北京政法大学八三级的学生,在海子的诗里被称作B。但是从情感上而言,海子的初恋情人,不是B,而是这首诗中的“女孩子”。
二
远方
远方 除了遥远 一无所有
遥远的青稞地
除了遥远 一无所有
更远的地方 更加孤独
远方啊 除了遥远 一无所有
这时 石头
飞到我身边
石头 长出血
石头 长出七姐妹
那时我站在荒芜的草原上
那时我在远方
那时我贫穷而自由
这些不能触摸的 姐妹
这些不能触摸的 血
这些不能触摸的 远方的幸福
远方的幸福 是多少痛苦
禅一样的诗句。诗人海子痴迷于西藏文化,短暂的一生去过两次西藏,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歌,这首便是其中经典之一。
如果想要理解他的诗歌,必须选理解海子精神上的痛苦。诗歌,就其本质而言,不是技巧,而是一种精神。可惜,如今的诗歌,讲究的就是技巧,诗歌对于作者,就是一件衣服,华丽或扑索,却不得不穿。诗歌技巧发展到极致,而诗歌精神就会所剩无几。海子就是一个真正拥有诗歌精神的人,是真正传承屈原李自诗歌之火的现代先驱。
这首《远方》是写于88年8月的西藏之行,抒尽了精神上的迷茫痛苦。
远方的情结,远方的呼唤,远方隐藏着的是一个渴求的美好世界。
三
村庄
在五谷丰盛的村庄 我安顿下来
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来越少
珍惜黄昏的村庄 珍惜雨水的村庄
万里无云如问我永恒的悲伤
海子写过很多关于村庄的诗歌,这是非常突出的一首,简短而窝意丰富。海子长于农村,对村庄有着难于割舍的情结。每个文人或者每个诗者,不可能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尽管海子对古代文人用趣味来消除痛苦而不满,但他骨子里还是一个中国文人。而真正的诗人,以语言创作为第一特征的诗人,他优美的语言和中国的优秀诗歌一脉相承。只有当个人的思想与思维产生距离产生脱节时,其优美的诗行自然就出现诗之必然张力,当这距离和脱节越严重时,其张力会越明显越强烈。或许海子常常充满着这距离和脱节,他的诗行常让人难于理解而又有真实存在的感觉。
海子品质单纯,物质欲望极其简单。就象这首《村庄》单纯,简单中透出无限空间和想象。多少诗者在追求,可又有多少诗者能扑获呢?
四
《麦地与诗人》之《答复》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刚站在你痛苦责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大阳痛苦的芒上
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九一年南京出版社出版《海子骆一禾作品集》中的版本,西川编辑的诗全集中的版本,还有最后两行。
麦地啊,人类的痛苦
是他放射的诗预和光芒
面对精神中的那块麦地,我不是一无所有,也不是两手空空,因为诗者的痛苦比你还甚,忧患比你还深。(编者注。)
西川先生可能依据的是海子的手稿编辑,但我可以断言,这不是海子的定稿。很多写作者都会如此,当我们把作品寄出前,都有最后一次修改,我认为这就是定稿。就《麦地》内容的震撼力和完整性来说,最后二行就是画蛇添足,严重伤害了这首诗的完美,海子是80时代诗歌的代表和公认的才子,是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的。可能西川先生是想还原海子的原本,才这样做的。
上海的朱大可曾说过,海子的后期作品获得了某种神性,我认为说的不为过,这组《麦地与诗人》虽只有两首,却是后期诗作的标志产品。
五
《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鸣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能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凝重,凄凉,心丰富的质变成一大片不毛之地。海子的不少诗歌,非常隐嗨,这是其中一首。
对这首作品的理解,重在其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词语的流动就是诗歌的指向,心魔,无为自拔直指死亡,”众神"“远方"的死亡,精神上的死亡。
"众神`的存在,无论东西方,都是人类精神向往,从"众神"到"一神",更是人类思想的一种升华。海子是位非常杰出的诗人,甚至可以称之为诗魔,他精神的死亡注定了他生命的终极。
假如他能够谦卑下来诚服于一种信仰,个人比较倾向于基督信仰,很有可能他的精神会再来一次质的提升,其诗歌艺术的取向会是什么我不敢断言,但他的生命绝对不会是这种悲剧方式结束的。
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海子难得的少有之作。写于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的3月26日,海子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快乐与实际的心理内涵产生了分离。或许是冥冥中的注定,诗与生活的距离产生了一种完美的张力,也让我们看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最后绝望的思想中也不忘对生活的祝福和向往。
寻找诗歌,精神的诗人海子哪去了?善良的,绝望的。用生命为代价抒怀的海子,把一代诗歌终极了的海子哪去了?
1980年代中后期,以北岛、舒婷为标志的朦胧诗时代已经过去,诗歌界,包括北岛本人开始重新审视《回答》这类诗,“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 ,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北岛语)正是在这样的语境里,一种歌唱的、张扬自我理想、弥散浪漫理想摈弃世俗生活的抒情诗开始兴起。海子是此类诗歌的佼佼者。
1989年,海子死了。他的死似乎是在为那个时代注脚:理想主义的80年代结束了。
从海子卧轨自杀开始,骆一禾病故、戈麦焚诗自沉、顾城杀妻自缢,人们说,海子启动了一个诗人死亡的多米诺骨牌。
诗人王家新的话代表了那个时代诗人们的“末日感”:1980年代(的诗),到海子为止了。
怀念海子,寻找真正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