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的五大追求 追求知识,他满腹经纶,却于事无补;追求爱情,爱情被保守思想和封建礼法扼杀;政治追求,为封建王朝服务,却因爱上海伦而葬送自己的前程;追求艺术,追求古典美,也以幻灭告终;社会理想追求,围海造地,建造人间乐园,却在呐喊中倒地而死。
在广阔的天庭,上帝正在召见群臣,仙官侍立左右。三仙长出位,以宇宙的浩瀚,变化的无穷景象,颂扬上帝造化万物的丰功伟绩。
恶魔靡非斯特和往常一样来到这里,口中无一句称颂的话,反而大发一通议论,说什么世界是一片苦海,而且永远不会变;人只能终身受苦,像虫鱼一样,任何追求都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上帝问起浮士德的情况 。靡非斯特说他正处在绝望之中 。因为他欲望无究,他想上天揽明月,下地享尽人世欢娱,到头来,什么也不能使他满足。上帝坚信浮士德这样的人类的代表,在追求中难免有的失误,但在理性和智慧的引导下,最终会找到有为的道路。靡非斯特不同意上帝的看法,他自信能将浮士德引向邪路,让他堕落,并为这事他提出敢同上帝打赌。上帝一口答应了并将浮士德交给他。
靡非斯特兴冲冲地从天宫下到凡尘 ,一心想到要把浮士德引向堕落 。在一个中世纪的书斋里,室内阴暗、沉闷,年过50开外的浮士德坐卧不宁,烦闷已极。他想到大半辈子自己埋头在故纸堆中,与世隔绝,到头来却一事无成,既不能救世济民,又不见半点聪明。他渴望投身宇宙,承担起世上的一切苦乐。但是,他几次努力都没成功,失望已极之时,他想到了死。他激动地倒出一杯毒酒,将它举到唇边,准备作最后一次痛饮……《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序幕,他用倒叙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载巴黎社会资本主义金钱观的腐蚀下人伦道德的沦丧、理想的毁灭和人性的堕落的悲剧故事。《高老头》由四个故事线索组成,分别是:高老头的惨死、拉斯迪涅的堕落、付托冷的被捕和鲍赛昂夫人的隐退。四个线索以四个人物为中心,即高老头、拉斯蒂涅、付托冷和鲍赛昂夫人。四个线索又以拉斯蒂涅为中心,各自独立又互相串联。小说以青年大学生拉斯蒂涅的视角,宏阔而又极具戏剧色彩的描写了巴黎社会资本主义下各阶级人物的兴衰荣辱、转折起落,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特定时期的巴黎社会下人物的典型性特征。这种典型性特征又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走向与人生的典型命运。
而今天,我想试着从美学的角度对《高老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 高老头
从阶级性上讲,高老头是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靠在社会动乱、粮食紧缺的时期通过其商业敏感低价购进、高价售出面粉而迅速发家,缺少贵族养成的高贵气质和礼节教养;从人伦道德来讲,他是一个充满牺牲精神的、给予女儿无私父爱的可敬的父亲形象。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讲,高老头是一个秉承着传统的封建伦理思想却生存在资本主义金钱观横行的巴黎社会的“老式”资产者。这样一个处于社会过渡时期的具有多重矛盾性的形象注定了他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
高老头的一生经历了备受尊敬——受人冷落——惨死的过程。作为一个资产者,他深受资产阶级金钱主义的影响,把金钱看得无比重要,认为拥有了钱就拥有了一切,婚姻、亲情都可以用金钱购买,而在不知不觉中,他也将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女儿们,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作为一个父亲,他在妻子去世后就将所有的感情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甚至到了 溺爱的程度:他从小就花大价钱为女儿们培养贵族礼节气质,十五岁就为她们配备了马车,为了使女儿真正获得贵族身份与无忧生活,他把大女儿嫁给了贵族雷斯托伯爵,二女儿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男爵,还为她们置办了丰厚的嫁妆,婚后也依然省吃俭用给女儿补贴零花钱,所以小说中对他的两个女儿有这样的描写:“生活的奢华像一个有钱的老爵爷养的情妇”。在女儿走投无路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时候,他后悔着为什么识人不清,还想去抢银行、杀了女儿们的丈夫、卖掉了最后的餐具,最终一无所有,膝下无人,含恨而终。
巴尔扎克及其善于使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命运悲剧和世态的讽刺:高老头在巴黎阴冷黑暗的伏盖公寓的病榻上缠绵,一心渴求女儿见他最后一面,语言愤怒悲戚,控诉命运不公,忏悔从前对女儿的过分溺爱,后悔自己付出了所有却一无所获。反反复复,希望与绝望交织,回忆与现实交错,好不凄楚可怜;而女儿此刻正穿着手工定制的华美礼服,骄傲自豪,昂首挺胸地踏入鲍赛昂夫人明亮贵气的府邸去参加鲍赛昂夫人离别的宴会,父亲的病入膏肓,处境惨然不会成为她走向上流社会的阻碍。
一个满心盼望,一个冷酷无情,一个是宗法观念下对亲情的渴望,一个是资本主义金钱观对灵魂的腐蚀,淳朴美好的人伦关系面对金钱至上的巴黎社会,结果是是无私的奉献与牺牲面对冷酷的抛弃与无视。在巴黎社会资本主义金钱观的冲击下,一切人伦与理想都不值一提,一切付出与牺牲都化为乌有,高老头所信奉的宗法观念在他赋予女儿们的扭曲的金钱观里只是对父亲的无尽压榨的借口。最终,高老头也明白过来:“我的悲伤,我的痛苦,我的需要,她们从来没有体会到一星半点儿,连我的死也没有想到;我的爱,我的温情,她们完全不了解。是的,她们把我糟蹋惯了,在她们眼里,我所有的牺牲都一文不值。”
小说中高老头的悲剧之美在于他代表了当时社会背景(即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革命频繁,法国贵族资产阶级化)下的一代保留封建主义思想难以跟上时代节奏的“封建残余”,在个人经济发展跟不上思想的异变,从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悲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