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备考#
韬光养晦 卧薪尝胆
【词义】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卧薪尝胆: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辨析】“韬光养晦”与“卧薪尝胆”来自不同的典故。“韬光养晦”的故事是,曹操在煮酒论英雄中,人家问天下谁的功绩最大?曹操先说刘备,再说自己。所以“韬光养晦”意思是适当的谦虚,隐藏自己的功绩,暗自发奋努力,不被别人赶超,侧重于掩藏自己的光芒。而“卧薪尝胆”的故事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灭了国家,沦为马夫,他立志恢复国家,所以发愤图强、努力做这各种各样强大自己的准备,以便将来打败夫差,在这个过程中,他为了督促自己不要忘记曾经遭受的耻辱,每天用舌头舔一下苦胆,告诉自己绝不忘记过去,最后终于光复国家,打败夫差。所以“卧薪尝胆”的意思是在逆境中努力向上,忍辱负重,以待完成大业,侧重不忘记过去的耻辱。
【例句】
①人们常说,世上有才之人有两种:一是自恃才智过人我行我素想将世人踩在脚下者;另一种,则是不轻易展露才华韬光养晦善于磨练者。前者之才如白云苍狗,须臾即为灰土。唯后者可成就丰功伟业。
②六十年代初,我国人民卧薪尝胆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上反动势力的经济封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其身正,不令而行
【词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其身正,不令而行:意谓以身作则的将领,即使他不下命令,下级也会高高兴兴地主动去效命。
【辨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其身正,不令而行”都有“自身端正,对别人产生好的影响”的意思。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侧重人只要品德高尚,就能感动别人,而“其身正,不令而行”侧重以身作则,会带动下级主动去做事情。
【例句】①陈先生的学识和为人,深受全校师生的爱戴,这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②唯有责己从严,才能获得“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感召力;只有秉公用权,才能具备“不怒自威”的公信力。
特立独行 标新立异
【词义】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标新立异: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辨析】“特立独行”和“标新立异”都有“与众不同”的意思。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特立独行”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品行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偏重在“新”,呈现出独特风格。
【例句】
①在那黑暗的年代里,他特立独行,从不随波逐流。
②她就是爱标新立异,只要新潮服饰一上市,她是必买来穿戴在身,也不管是否合适。
提纲挈领 画龙点睛
【词义】提纲挈领: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辨析】“提纲挈领”和“画龙点睛”两个都是褒义词,都涉及到“关键之处”,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提纲挈领”侧重抓住关键,简明扼要;而“画龙点睛”侧重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例句】①这个前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此书的内容。
②语文书中每幅插图精心绘制,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使人赏心悦目,阅读轻松。
醍醐灌顶 茅塞顿开
【词义】醍醐灌顶: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茅塞顿开: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辨析】“醍醐灌顶”和“茅塞顿开”都有“受到启发,明白了”的意思。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醍醐灌顶”侧重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多针对那些对深奥道理不明白的人,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明白;而“茅塞顿开”侧重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多用于那些一时想不到合适办法的人,使他们突然开窍。
【例句】
①受到她的一言启发,我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②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