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姚予新知
特定环境和时期,我们的很多认知是被动的、甚至是被别有用心的人误导的,但是只要能有谦卑心态,不固守开始的认知,那么我们离真理就会越来越近!
“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条被认为是封建社会、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重要论据,是今人批判传统社会男尊女卑主要根据,说它证明了男人的奴隶主地位,女人的奴婢地位,女人从幼到老都要顺服于男人。
所谓的“三从”基本意思是说:
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
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从而也体现出在一个家庭中,女子的重要性。
其实这三条只是女子礼仪的规范,如果不是有人故意隐瞒和欺骗,断章取义,就是对它最大的误解。这话源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原文是“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这其中的“夫死从子”,当今的很多学者都感到“令人费解”。因为查遍史书,找不到丈夫死了做母亲的要服从儿子的例子,反倒是历朝历代都在记述着儿子如何孝敬寡母,即使身为皇帝,每日也要向太后请安。
问题关键在于没有领会妇人“无专用之道”这句,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表述的是“丧服”的规矩。大家都知道传统家族中有“五服”的说法,说“我们哥俩没出五服”,是指两人同一位高祖。
五服的本意是指服丧时穿戴“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不同等次的丧服,也由此对应由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本人这五种的辈份,或者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五辈,斩衰服最重,缌麻服最轻,出了这五辈,就不用穿丧服了。后来人们借助五服这种规矩,引申为表述同一家族中五辈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了。
“未嫁从父”是女子出嫁前从父亲那儿排辈,“即嫁从夫”是出嫁后从丈夫那儿排辈,“夫死从子”指丈夫死后从儿子那儿排辈,这就是妇人“无专用之道”。相对男人来说,辈份则是终生不会变的,是“有专用之道”的。
农村中常有这种现象:比如女子出嫁前称某位同宗不同族的人为三哥,这是“未嫁从父”,婚后丈夫称其三叔,也要随丈夫改称其为三叔,这就是“即嫁从夫”。
再如,祖父去世,丈夫应服齐衰丧,妻子也服齐衰丧,如果丈夫已死,从儿子那儿排辈应服大功丧,做母亲的也服大功丧,但如果儿子是“承重孙”(即嫡长子的嫡长孙),母子二人都要披服斩衰丧了。
再举例,某位长辈去世,夫妻应服缌麻丧,如果丈夫已死,儿子已出了五服,就要顺从儿子辈,不用服丧了,因为没有母亲服丧儿子不服丧的道理。女子除了父母、公婆、丈夫去世,服斩衰服,其它丧服都不能重过儿子,这就是“夫死从子”。
“服从”一词的的原始本意是:“服”是指穿丧服,“从”是随着、顺着辈份,在这里是动宾词组。
随着语言的发展,由此引申出“做出遵照、听从他人而不是自己本意的意愿”,在现代汉语中就成了补充词组了。所以三从不是宣传的“遵照、听从”的意思,也根本没有男尊女卑、男人管女人的含义。
所以,我们来看,由于文化的断层,导致我们多少年不但不懂这些传统文化,反而还歪曲理解!回顾昨天故事中三位主人公,则是智勇兼备,其境界是今人所不能企及的思想高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人过的辛苦,深究原因,我发现人类真的有点六神无主,就是大脑被各种欲望观念控制,却找不到自己本性和自我真正的归宿。我想人类到了该让自己的思想回归正途的时候了!!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啦,明天我会跟朋友们继续分享,三从四德之四德。
各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