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张晓风的散文,其中一段话让我喜欢的很:
“让我想想,你为什么不喜欢人家叫你‘好学生’。哦!我知道了,其实你愿意做好学生的,但是你不喜欢别人强调你是‘好学生’,因为有‘好学生’,就表示另外有‘坏学生’,对不对?可是那些‘坏学生’其实并不坏,他们只是功课不好罢了,你不喜欢人家把学生分成两种,你不喜欢在同一个班上有这样的歧视,对不对?”
这是张晓风对她女儿诗诗说的,孩童简简单单的心勾起了我的回忆:多少年前,我心里也曾有过一样的想法。那时,我还未带上厚厚的玻璃镜片,眼睛纯澈清凉,一如大大的玻璃球。
可惜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逐渐老化的过程,不光显现在身体的机能上,还有心。小时候,我们上幼儿园;稍微大些,我们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待到被评定为有资格或者根本是摸爬滚打着自己摸索,我们胡乱地被关进了社会。届时,我们会以成年人的骄傲自诩,看着矮我们半个身子的孩子,我们把手往他们头上一压,脸上是满满的自豪:想达到我的境界,你还得多少年哩!
很多人讨厌小孩子——他们太轻易留下的眼泪,太放肆的笑声以及出其不意的吱哇乱叫会令人心烦意乱。但他们不会联想到自己小的时候多半也是如此——岁月的利刃早已磨灭了心中悠远处漂浮的一只翕动着粉莹莹翅膀的蝴蝶。
大多数人不会分多余的精力去发现是小孩子对友情的重视使得夜晚无法多玩一会儿的无奈都使他们的睫毛坠下颗颗珍珠;也不会知道小小的一双手拢住一只虫的时候,感受着手指尖呼扇呼扇的生气,对生命的领悟令欣喜跃然脸上;还有得不到精美的小汽车时,作为什么都没有的小孩子,尖叫声是最清晰能表达他们诉求的手段了——可人们不会去想这些。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些行为只是幼稚与不成熟的标志。他们多年在社会摸爬滚打中积累的那一点资历似乎成了他们认为高人一等的筹码。
这些人的格局太小了——不论多杰出的人,站在宇宙的分母上面又算的了什么呢?不关注小孩子精神世界的人,无法去探知他们一举一动背后的奥妙,因此错失了一个更加绚烂奇妙的世界——孩子们都是哲学家。
我崇敬受人追捧初心不变淡泊如初的人,比如张晓风。她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感恩生命;我崇敬有着发现美的眼睛的人,比如我的母亲。她时常将那月亮的阴晴圆缺指给我看,在她眼里,一草一木的变化皆有爱在浇灌。我崇敬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比如我父亲。蓝天之下,阳光微熙,早一杯咖啡以醒晨。夜幕降临,月明星稀,晚一杯咖啡慰风尘。
高尔基说:“谁要是不会爱,谁就不能谁就不能理解生活。”小孩子是块璞玉,不论外表多么顽固,内在对生活纯澈的爱与强大的感知力却柔软敏感。若是人的这种能力在长大的过程中不会消退就好了。果真如此,哪儿来那么多颓废、沮丧,让我们成为“灰暗的大人”?
当然,每天都拥有这么美好的阳光,还不知足地奢求一颗哲学家的心是有些不妥了。其实,每个人都值得敬畏。不管现世者怎么看待生活,每一个人都在与生活不断达成妥协——每个人都是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