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面前是一条河,你选择顺水走,还是逆水走?”
这是以色列第一位诺贝尔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他的妈妈问他的话。
2016年,我在做跨国投资业务时,我的一位同事,带着国内的区块链大佬、智能合约和身份认证等应用场景的创业者,还有北京的几位VC朋友,一起去以色列企业考察。
当时,我是去了美国硅谷考察区块链和Fintech。
同事带队的这支考察之旅,大多数企业家都是第一次去以色列,除了同行交流学习外,大家更想了解:以色列科技到底发达到什么程度,他们为何能如此创新。
每个企业考察走访交流1小时,只能粗略地了解业务模型、盈利模式和应用技术,却是很难深刻了解以色列文化和创新思维。
如今大家都在关注以色列,想为企业发展、自我成长、子女教育找寻一些踪迹。
然而,深入探索后,也许我们会发现,这种创新思维背后,可能是无法复制的。
一、忧患意识,使他们看事情想得长远
每个公共空间,都必须有避难所。
从一开始,以色列的企业家,就必须站在全球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四面楚歌、国家小,做生意,只能考虑把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去,这样自然形成全球视野。
很多科技公司都在以色列设立分支机构,比如Intel的研发中心。1986年386芯片问世,业内轰动一时,比8088的处理速度快了近6倍。
Intel创始人摩尔提出的“摩尔法则”,时钟频率和大小成为衡量芯片市场价值的行业标准。
芯片变得越来越小,转速越快,导致所耗功率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笔记本里装大风扇排热不现实。
负责解决这个问题正是以色列团队。他们研发出了一种制造低耗芯片的方法,但是真正难的是要说服总部承认“摩尔法则”其实是有壁垒的。
直面问题,不惧权威,这就是以色列人给人的印象。
未来,是移动化。
以色列团队成功了!
2003年新芯片Banias的发布,造福人类的里程碑,如今我们每个手机使用者都是受益人。
预见未来,塑造未来,成就未来。
以色列人的“远见”,表现得极为突出。
早在2007年,虽然业内已经讨论过:电动汽车有很多现实问题限制,但是SAP高管以色列人夏嘉曦和以色列前总理西蒙.佩雷斯,认为摆脱石油依赖的电动汽车,就是未来,必须迎接,无法回避。
他们顶着巨大压力,成功组了一个“局”:
寻求以色列政府支持,政府答应可以支持电池交换站基础建设,使以色列成为第一个摆脱石油的国家。条件:和五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签约,并找到2亿美金支持。
联系了5家汽车制造商,成功说服其中1家制造商雷诺—尼桑同意在以色列试验电动汽车,并承诺可以每年生产10万辆电动汽车。
说服投资人伊丹.奥弗出资2亿美金。
虽然夏嘉曦的电池供应商公司BetterPlace,最终因为财政问题,宣布破产,但是他和佩雷斯却是推动了整个电动汽车领域极大地向前发展。
二、服兵役,带来的早熟
在以色列,18岁即开始服兵役生涯。23岁的以色列男孩儿,已经要管理上百个士兵,负责上百个生命,这种压力和挑战,极大锻炼了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能力。
其中,国防有一个部门叫Talpiot,专攻科技创新领域,目的是培养以任务为导向的领袖,培养能解决问题的人,而这正是一个优秀企业家所需具备的重要品质。
当年,FraudSciences是一家仅50人的以色列反欺诈创业公司,创始人沙克德反欺诈业务经验,就源于之前的服役经历。服役所在的小组任务,就是通过跟踪恐怖分子在网络上的活动,来抓捕他们,这家创业公司,最终被Paypal以1.69亿美金收购。
三、善辩,充满争论的文明
以色列孩子放学了,妈妈会问你今天问了哪些问题?你问了好问题吗?
从出生开始,就被教导要挑战即成之事,多问问题,探讨所有事情,质疑一切,大胆创新。
这样的文化,使得以色列对“失败”有着极大的包容,不会因为一次糟糕的失败就否定一个人,没有“失败”,只有成功和不成功。无论是成功还是不成功,所有行动结果的价值都是中性的,失败的经验,也是有非常大的价值。
四、精英专向培养,重视科学的国度
在以色列,有天才晋升班,如果经过考核,被认为是精英的学生,会从小学、初中和高中专门培养。
其中,著名的是魏兹曼科学院,被誉为持续性培养精英的生态系统,以色列科技人才的大脑。
在魏兹曼科学院,每年有3亿美金的科研经费,从教室设施到科研设备,都是世界一流。科学家们带领这些“天才学生”,让他们在高中时就已经了解了行业最前沿技术,培养将来的精英科学家。
在以色列,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五、 集群,民族使命感
以上所有的根基,正是这个民族的使命感。仅有利润驱动,只能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短暂的繁荣,当经济状况欠佳时,人们不会在这里维护集群,只会在第一时间离开,选择更好的地方居住。
以色列就是这样一个集群,具有同甘共苦的意识,他们希望这个集群变得更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建设这个集群,这就是坚固的使命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以色列人创业或者做生意,会特别推荐以色列市场作为实验区,这样一来,以色列就作为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引起世界的瞩目。
集群,使命感,便是一切根基。
这五个因素,形成了以色列特有的“创新思维”,自然也就不难理解篇头那个问题。
“逆水走的人太少,竞争少,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了!”
所以,“永远逆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