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一:
很多文章都在提到一个词,叫做原生家庭。然后一有不好性格,不好的脾气,不好的模式,都是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己很可怜。
如果别人拥有好性格,好脾气,好的行为模式,都是他的原生家庭好,父母教育得好。
现象二:
每次遇到挫折就跟自己说要改变自己,始终改变不了。
还因为改变不了,感到痛苦。
最后对自己无能为力,甚至还讨厌自己。
现象三:
总是后悔过去的事情没有做好,担忧未来自己做不好,不能好好活在当下。
对于上面三个现象,我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直至读了一本书,让我大为改观,今天我就介绍书本的其中几个观点。
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建先生著作的,主要介绍的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
这本书的亮点之一是:它不再将哲学枯燥地说出来,而是通过哲人和青年的辩论形式,把观点放在对话中,让你身临其境,很容易就懂了。
听了是不是心痒痒,想要知道书本哲学到底是什么呢?事不宜迟,现在来分享一下书中的哲学观点。如果想自己亲自看的鞋童可以直接看书的。
下面我将从:
一、用“目的论”的思维思考一件事,减少用“原因论”。
很多文章都提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和发展,这就是“原因论”,找原因固然很好。
但是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 而是现在的“目的”。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因为这样子无疑就是把我们自己看作是一个没有主动能动性的人。只把自己看作是一件玩偶。
我们要综合运用。
例如:
如果你去外面餐馆用餐,服务员把污迹不小心反倒在你的衣服上。你大发雷霆。
这是不是一个很常见的情景?
这里如果用原因论分析的话。
人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 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情绪作为手段,人能够捏造出愤怒这种感情。当然也包括其他的情绪。想想情绪背后的目的,情绪背后的目的才是关键。
例如:如果一个人不想出门,他 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是因为外出可能会带来他不想要的结果。
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 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二、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我们某些人之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为 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然后便抱着“如.....我也可.......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之 中。根源是因为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 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 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所谓的“内部烦恼” 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四、“自卑感”用的好带来进步,用不好就是阻碍
自卑感的问题是我如何看待这种自己以及 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 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也就是说, 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与他人的比较、自己赋予自己的意义,带来了自卑感。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一“希望进步的状 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种自卑感。 而越自负的人越自 卑,表现得好
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 之中。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
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五、“我”是一切的源头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 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
这就是人生课题。包括“工作课题”“交友课题” 和“爱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 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寻求别人 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 人的人生中。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 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 干涉。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 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一一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 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 最终要由谁来承担?从这个角度来说,哪怕是 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 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 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 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六、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 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 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