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五、天坛
北京第3天,9月9日。一样的天高云淡,一样的迷人金秋!我们选择到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的天坛公园去玩。
下车直奔天坛,已然迫不及待进入园内,便想到是跌进了千年绿潭之中。最让我们惊讶的是森森古柏,这些茂盛粗壮且形态各异的古拍整齐的排列成林,倘若栽幼苗于天坛初建时,也已三、四百年高龄了。当年古人种树的这块地上,两个爱情伴侣幸福的徜徉和依偎在一起,纳凉于饱经风霜的古拍下,沐浴着稀流洒在林中草地上的暖和阳光,没有人打搅,全身心的融进蜜样的甜中……
【相关链接】
2005年,我到北京出差,再次重踏了当年的足迹。
园中还有些苹果园、柿子林,也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我们买了些零食、汽水,悠哉游哉,信步而游。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北京还有一处地坛,是帝王祭地之处),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面积有237公顷(四千亩)。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多少年后,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经过彩绘长廊,祁年门以其壮观的姿态迎接我们。当年明清两朝皇帝,就是从这里,被群臣簇拥进祁年殿祭天的啊!如果说祁年门以其红色彩饰的门身、蓝色琉璃飞檐的屋顶,使人感到这个被称为“门”而实在像个大厅的庞大建筑物,已然不甚惊讶的话,那么当我们刚一踏进祁年殿,如广场般开阔的砖地上时,其惊讶简直非同一般了!
天坛公园在明、清两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建于高6米的白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上,即为祈谷坛。它是一座砖木结构,殿高38米,直径32米,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的宏伟建筑,底层为珠红色立柱门窗,中上层皆为黄绿色彩绘,每层上有深蓝色的琉璃瓦檐,最顶层上是鎏金的圆尖顶。在我们看来,整个造型与其说像一顶顶帽子重叠在一起,还不如说像丰收的谷仓更确切。
介绍上说,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为帝王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之圣坛。光绪十五年(1889年)不幸被雷火焚毁后,又按原样修复。
跨上祭坛,我们在惶惑和神秘中走进大殿。祈年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实为古代建筑艺术珍品。
我们置身大殿,尽可能扬起头环顾,那圆顶彩绘图案呈放射状对称,正中一圆形饰图于黄色中“浮动”出紫红色,又有四散开来的绿色禾苗状图案,恰给人一种“阳光普照,万物勃发“之昂奋感觉。在彩绘拱顶之下,正中即是方形祀台,衬以木雕背景;另有“香帛亭”,祭祀时放置香帛用;还有被誉为“玉振金声”的各种古乐器,如镈钟、编钟、鼓架、大鼓、编磬、搏拊等,想必帝王祭祀时鼓乐齐鸣,会给壮观的祭祀场面以非常的喧染。
在祁年殿后,是皇乾殿,与祁年门前后遥相呼应,构成祁年殿全景。祁年殿又称祈谷坛,在园内北面,它正对着的圜丘坛,在园内南面,而中间则由360米长的丹陛桥相连。
【相关链接】
祁年殿的外围,有一圈很大很圆的红墙,这可不是一般的墙哦,它就是鼎鼎有名的“回音壁”。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
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相关链接】
从设计的角度讲,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围墙的建造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弧度过度柔和,有利于声波的规则折射。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至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我们真是长了见识。
(相关资料来自景点介绍及百度百科)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