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校里,学生案头书籍堆积如山,那是各科课本、参考书、应试宝典、模拟试卷……而“书山”后面是一张张稚气但疲惫迷茫的脸。这个“书山”将随着高考的结束而终结,被它的主人丢掉,甚至在欢呼声里被撕成碎片,飘散在不知名的角落。
想了许久,有点茫然。只记得自己放佛也读过很多书,但要说出它们的名字来,却又远非易事。因为它们好像并不是“书”,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课本。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学过的课本蔚为大观:语文24本,数学24本,还有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加起来至少应该在一百本以上。但当我们回头问问自己,究竟读过什么书?所以确切的说,我读过很多“课本”,但不曾读过书……
而那些课本,那些试题,孩子虽然也把无数心血投注进去,学得很辛苦,却没有结果,最终都白白耗散于天地之间。就像往石头上播撒种子,都枯萎死掉了。孩子长大了,只是生理意义上的长大,他的心灵,仍只有贫瘠、混乱与荒凉。
中学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思想是重要的。思想从哪里来?从接触的信息来。什么样的信息可以沉淀为思想?最主要的是读过的书。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脑子里有什么书,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一个人求学十几年,不能清楚知道自己读过什么书,不奇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