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昨天学习《超级个体》专栏的结构思考力,索性今天花了很多时间,系统整理了手头所有的相关课程和书籍
得到精品课全部整理完毕,并重新听了一遍,还特意又翻了一下李忠秋写的两本书。
今天李忠秋提到721原则,这是我近期内第二次听到这个原则,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叙述略有不同,据说又是麦肯锡发明的
根据 “721法则” ,一个有效的学习,70%源于自己的实践练习,20%来自于他人的辅导和反馈,10%来自于课堂式培训学习。
我说过,学习也好,刷认知也好,第一步就是反复重复见面,见面多了,成了“熟人”,你想不搭理他都不行。
现在既然和721已经混成熟人了,我就不得不好好琢磨一下,我对70%这部分练习和工作的态度了。
还是从具体的“小”技能说起,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结构思考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甚至是习惯。
从知识密度来说,也是一个很小的领域。
自己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一本书看不懂,就买第二本,看书理解不透,就买语音课,多次听,反复学
可以说狠下了功夫,现在可以说对知识已经耳熟能详了,但运用上,还是磕磕绊绊。
回头再看看其他一些自己想要培养的能力
无一不是这种状态:
大概了解了套路,尝试着做过一点,基础的算学会了,深入的,因为操练不够,只能算半吊子,无法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既然不能运用的工作中,自然也就产生不了生产力,也无法让自己在工作中获得正反馈,进一步喜欢上“工作和这个能力的结合”。
我想,下一步,恰恰就是应该全方位的建立这种正反馈。
之前我也摸索到一些方法
简单说就是,全力以赴坚持100天,让知识和技能内化成为习惯,之后小剂量保持已内化的习惯。
这样做已经成功的包括,早起、跑步、俯卧撑等好习惯,正在养成的包括练笔、阅读、深度学习一些课程等等。下一步,这个闭环的正反馈还要继续丰富
1、全力以赴坚持100天
2、小剂量保持已内化的习惯
3、和工作结合产生效益
4、及时总结和奖励自己
说来好笑,今天我按照我的学习进度,阅读了古典的一篇文字稿,是2017年1月1日写给订阅用户的一封信。因为去年我只听音频,因此漏过了作者的这番关怀,晚了一年多才看到,也不算晚,也许去年的我还不会有这样的进境,没准还理解不了呢。信中提到几个观点,可以作为今天的总结:
自我管理的第一步,是自知之明。
战略光是要做什么,更是不做什么。
和大盘、大势、大趋势不同,个人的希望,是希望的希、稀少的稀,稀有的稀,希和稀,古时候是一个字,意思是“非常淡的、稀薄的、少的”人人都能看到的,不是属于你的希望
越是重大的决定,越是依靠直觉
如是对的,只管去做,其他由他去吧。
今后
在知识量上做减法。
在练习量上做加法。
“结构思考力”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整理:李忠秋关于如何内化结构思考力的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它们将帮助你把结构思考力内化为能力,甚至是习惯。
一、把握结构思考力的本质
第一层“理解”是收集信息阶段,目标是“隐性思维显性化” 。
第二层“重构”是思维加工阶段,目标是“显性思维结构化”。
第三层“呈现”是思维的输出阶段,目标是“结构思维形象化”。
二、“以终为始”,明确训练场景
思考、提问、学习、写作、表达和执行等很多方面,这些场景是结构思考力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也是最主要的训练场景。
三、走出舒适区,进行刻意练习
1.有计划地将思维标准内化
在“《结构思考力》课程模块一”中,核心的思维标准有10个: 识别、判断、概括、论、证、类、比、配、得、上 。
每周重点研究一个思维标准
例如,这周重点研究“证:以下证上”。那么,你在阅读的时候,就要重点考察作者的结论是否被下面的依据支持;在说话时,要看是否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提供了相关依据;在交流时,要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相应的论据。
2.每天深入解决一个问题
可以每天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比如,可以利用跑步、上下班路上等空闲时间,尝试着运用“论证类比”的方法,找出看待同一个问题的各个维度和要素。
不用贪多,每天选一个问题深入思考,聚沙成塔,你会收获一个善于思考的自己。
3.利用碎片化时间反思
你可以利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的时间,回忆一天的思维过程,并评估自己哪些地方处理得好,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
问自己这些问题:
今天哪些场景的沟通没有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
今天汇报考虑的角度是否全面客观?
我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
我做的事有没有为我的目标提供支持?
每天花些时间把自己的反思记录下来形成日志并定期回顾,会有助于思维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