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出生在川黔边界的农村,并在那里土生土长的姑娘,作为当地极其少有的双 985,211重点大学的研究生 ,无疑是众多亲戚和邻居口中孩子学习的榜样,从小到大都被贴着“学习好”的标签。以前听到“你真会学习”的夸奖时,自豪感油然而生。可现在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里都是一阵苦笑,带着一丝惭愧,因为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我并不会真正的学习,我会的只是考试而已。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的语文,如今却完整地背不出几首古诗;从初中一直到研究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见到老外却不知如何开口;作为副科的政治历史地理,更是忘得一干二净。你说这哪里是学习? 更像是将那些关于考试的信息硬生生地塞在脑子里然后任由它们很快消失的过程。
“学习”二字也许是伴随我们最多甚至会跟随一生的词。从小教室里就贴着大大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我们将它们奉为宗旨,长大后也一样,只是变成了 “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在学习中度过了20余年,我们天天都在学习,可是我们真的擅长学习吗?在这个知识爆炸,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你知道怎么学习吗?我想对于大多数人,答案都是否定的。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怎么提高学习效率?著名的职业规划师、新精英创始人古典老师在“得到”上开的栏目《超级个体》最新的一期主题里对这几个问题做了精彩解释,在这里分享给成长路上的朋友们,请你们带着疑问往下看。
我把古典老师一周的精讲概括为两步,第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知效率;第二步: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知效率
如何学习,我们需要转变观念,认知效率是关键,功利性读书是方法。我们从小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怎么又在玩,不去学习啊?而你只要一学习,不管你有多慢,不管你读的什么书,大人就不打扰你了,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学习总没错。在以前知识匮乏的时代,学肯定比不学好。但在今天信息海量、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比的已经不再是学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同样一天24小时,为什么有的人好像读了海量的书,不写稿子也能出口成章,而有的人却道不出个所以然。你可能会问他们每天到底花多少时间读书,其实这并不是时间管理上的差距,而是认知效率的差距。认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要提高认知效率,你必须学会功利性读书,即极其功利地少读书、极其功利地配置资源、带着问题进入。
一、极其功力地少读书—认知目的
渴望快速成长的你可能买了很多书搁在书架,却不知从何开始;添加了大量的公众号,面对每天几十篇的推送文章,你可能瞟一眼之后立即收藏,可最后再也没有看过;我们可能什么都想学,这是我们的固化思维,可最后什么都没学好,这是让我们焦虑头疼的事实。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学会找准自己需求,功利性地少读书。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成人学习在满足三个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效率最高,有目标导向、及时反馈、最近发展区。简单地说,就是能解决当下问题,学了有地方用,难度适中的知识最高效。有了这样的概念,你就不难知道为什么在国内学十几年的英语口语在国外几个月就能交流了吧。因为在国外,交流是刚需,有地方练习以及老外对你的发音口音很宽容,难度适中。三个条件都满足,学起来自然效率高。
回想半年前的自己,看到身边一位朋友A学了3个月的英语后卓有成效,能在公司内做全英文的学术汇报,敢只身一人去北京参加国际交流会议,并用英文和大家交流,自己跟打了鸡血似得,忍痛立马缴了半个月的生活费进入她所在的英语学习社群,可21天后,我便退群了,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英语口语学习。在别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个失败的经历,而如今我越来越觉得那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朋友A能在短时间飞速成长,那是因为她有刚需,公司对她有要求,而对于当时的我,英语口语并不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身边缺少练习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每天花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抄句子背单词写作文呢?这样的学习提高极其缓慢,而时间成本大,应该就是古典老师口中的低水平的勤奋吧。明确认知目的,抓住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可以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适合自己的认知材料,这样就可以从泛滥的学习材料中筛掉一大半,从而提高认知效率。
二、极其功力地配置资源
自古以来提出了很多读书法,有的不求甚解,有的咬文嚼字,有的找准问题,各个击破,每种读书法都有可取之处,但不同的书需要用不同的方法,配置不同的资源区别对待。《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几类:娱乐性、知识性、心智性。娱乐性阅读的目标是放松和陶怡,如各种电影,看起来很轻松;知识性阅读目标是让我们知道某事,如行业调查报告、行业论坛,阅读起来稍微费力;心智性阅读的目标是提升学习力,提升我们的脑力和理解力,以及理解新观点的速度,如《反脆弱》,难度最大。
目标不同,难度不同,分配的认知资源也不同。娱乐性阅读配置的认知资源很低,只需在累的时候翻几页,换换脑子;知识性阅读可以配置在上下班路上,各种碎片时间,检索性地读,读的时候迅速判断是不是有用的知识,决定自己的涉如深度;心智性阅读属于“攻读”,需要配置大量的时间,最好再配上高人讨论以及实践的环境,这点很重要。心智阅读如上坡,很吃力,我们需要同伴相互扶持鼓励,也需要高手指点一二,不然很容易妥协放弃,虽然过程艰辛,但会让我们的认知登上一个新高度。
总之,我们需要从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
三、带着问题进入——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书
我们经常打开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读,希望能学到有用的东西,这是最愚蠢的读书方式。从第一页开始读书无异于盲人摸象,只知道局部,而脑子里没有框架。如果把读书比作到一个城市旅游,首先,我们需要搜索了解哪个城市好玩——先选书,看书评,中文看豆瓣,英文的看亚马逊的评论,平行比较几本,选择一本;然后,我们需要看地图,了解城市概况——看目录,了解书的内容和框架;最后,找到最有趣好玩的地方直接过去——带着问题直接切入要读的章节。上面介绍的是比较好的读书方式,这样确实需要花几十分钟的时间来选择阅读内容,可比起在无用的知识上浪费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认知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在此之前,我都用着愚蠢的方式读着书,从第一页开始,每一章节都不落下,总觉得这样读书更系统一点。但由于自己没有配上系统的资源和时间,很多书都半途而废了,如最近在阅读的《透过结构看世界》。花了很多时间在刚开始的理论支撑部分,这部分看起来比较吃力,正如物理中很多公式,一个非本专业的人并不需要理解这个公式的推导,只需要学会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如果一开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题,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方法和实践上,即如何结构思考,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那将是事半功倍。
总的来说,极其功利地少读书—明确目的、按需分配资源、带着问题进入,有了这三个筛子,要读的书应该少75%,阅读速度至少会提升一倍,这也是知识洪流中的我们必须要学会的学习之道。我想现在的你们应该对什么书该读,什么书需要多长时间读,从书中哪一部分开始读有了清晰的概念,关于如何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请看下一期的《如何好好学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