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他是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 2013年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者之一,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他的成就太多太多,第一次了解他,来自于《朗读者》。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位院士的朴实,他来自山东临沂的一个农村,他没有煊赫的背景,没有优渥的环境,因为是家里最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孩子,他努力学习,考取了山东大学,做一名科学家的梦想从此在他的心中扎根。
1992年6月,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学生,他前往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进行学习。初到日本,陌生的环境,不通的语言,一年里,有大半年的时间,他的内心都在煎熬,叫嚣着放弃。他的实验室被叫做7-11,他的导师是樱井利夫,因为科研困难,他时常遭受训斥,一位领导他的小导师, 更是让他花费几天的时间把上万个螺丝分类摆齐,这无疑是一项在当时看来十分侮辱人的工作。
一切的一切,薛其坤都没有退缩,终于,他主导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在一年半以后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 这个成果可以说是在实验室三十几年来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从最初的不受待见,到成为老师眼中的王牌学生,他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薛其坤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2013年,薛其坤带领其研究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震动,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其为“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其成果将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进程 。(清华大学评)
在回想这段日子时,我可以看到,薛院士是激动的,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在日料店,跟导师喝着啤酒,吃着生鱼片的薛其坤。这个来自中国,面对苦难永不言弃的学者,有着科研人都不曾放弃的坚守和对科研的执着,终于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韶华已逝,初心不改。 当初农村小院里对科学家朦朦胧胧的少年,如今已经成为了祖国杰出的物理学家。
清华大学物理系,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殿堂,从这里走出的,有“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有“东方红一号”的老科学家,还有一位又一位为祖国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也许当初的科研人不再年轻,但正是当年一个个年轻的小伙子,一个个意气风发,有梦想的少年,才铸就了中国科技强大不朽的力量,他们将在科学的道路上,为了祖国,为了梦想,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