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团村是一个小村落,一条水泥马路横贯南北,一条石板路纵穿东西,沿路有着各式各样的房屋,住着各式各样的人。
下团村是只有水泥马路通往外面的,从外面进来卖东西的也总往大马路来,你听:“卖沙发、板凳、桌子、椅子。”带着浓重的外乡口音,村里的妇人总也听不明白。“是卖什么哩?”“不知道,看看去。”,看看也就真的只是看看。人们都从自家奔出来,询问:这是卖什么哩?有人看了看那椅子,摸上两把,又问问价格,好像真的要卖似的,问完了也就都散了。“咦!这椅子有什么好买的。”“我们家才不要买沙发嘞!”“这桌子,看着质量不好。”“上次有人来卖,还没这么贵哩,你家咋贵一些啊!”嚷的那卖东西的人心烦,手一挥:“不买就算了!”人们便嚷着四散开去。那卖东西的人“乓”地一声关上了车厢门,“轰隆隆”地又沿着水泥马路下去了,大喇叭继续喊着“卖沙发、板凳、桌子、椅子”。下团村的人们,对远道而来的生意人,是没多少信任的,因为他们总是卖完东西,两手一拍就再也找不着人了,东西有问题,你就自认倒霉吧!谁让你着了别人的道嘞。
远处传来叫卖声:“打白糖哩!”只见一老汉挑了一担簸箕,晃晃悠悠的走进了一家小卖铺。他买了瓶八宝粥,却又不知怎么揭开,就求助小卖铺家的一姑娘,姑娘正真玩着手机,接过八宝粥揭开了,又继续玩手机,老汉说:“哦!是这样开的嘞!”那老汉一看就不是本地人,操着一口塑普,那姑娘没搭话,显然是对老汉不感兴趣。这时姑娘的祖父母来了,看见老汉说:“又来卖白糖哩!”“是嘞!”“还是自己做的?”“自己做嘞!”“好嘞!这么大年纪了还担东西辛苦哩!不过锻炼锻炼还是身体好一些嘞!”“是嘞是嘞!”下团村的老一辈人对这些传统手艺人还是很尊敬的。
一个挎着篮子的胖妇人走进了小卖铺,她是个卖粑粑的。“青莲老母啊!给我卖打塑料袋咯!”“装粑粑是吧!”“是嘞!”“我只有这个,好像大了点!”那小卖铺老母从角落里掏出一打透明塑料袋,两人打开比了又比,“好像也差不多,买的多的话就再合适不过了。”“要得嘞!”胖妇人掏出钱,拿着塑料袋沿着水泥马路下去了。不多一会,就见她摇摇摆摆的上来了,手挥着,跟小卖铺的老母说:“抢不完嘞!”小卖铺隔壁乘凉的男子听了,便说:“不够你就多做些咯!”那胖妇人笑了,“你知道你婶婶我只有这么点做法嘞!”,下团村的人们还是彼此很熟络的。
正午的时候就听见大喇叭喊着:“卖水饺、蒸饺、包子、豆腐、炒粉。”这回人们听得懂啦!因为正是邻村的人骑着摩托车来卖午餐了,人们便争相的涌到那摩托车旁,“还有炒粉没?”“我要个馒头!”“小笼包来两块钱嘛!”就听见卖的人熟练的和人们搭着话,“你们家那小子就只吃馒头的。”“你们家那姑娘又只吃小笼包的!”卖的人脸上笑吟吟的,一看就知道生意一直很兴隆。下团村的人们,对知根知底的人是十分信任和关照的。
不知谁喊上了一声“落雨了,收衣服了嘞!”,人们忙探出头来,瞅见真下雨了,便全家动员出来收东西。“咿呀,这是谁家的玉米啊!落雨了嘞!”“啊呀,这是你家的辣椒吗?落雨了嘞!”喊的人到处跑,四处提醒。一老汉玉米晒的太多了,眼看着那雨头就过来了,忙喊道:“落雨了,来帮忙收一下咯!”这时邻居,路过的人,聊天的人便慌忙到处拿工具帮忙收,那小孩儿没有工具,就用手捧,一时灰尘四起。“啊呀!感谢你们呐!不然我这玉米不用要啦!”老汉笑着,黝黑的脸上皱出了褶子。“啊呀!不用客气,谁家都有收不来的时候哩!”下团村的人都知道人是不能成单活着的,都是互相帮助的。
日落的时候,下团村的人们才开始吃晚饭,就是饭熟了也得日落了才吃,他们喜欢日落后吃饭,因为凉快。要是有人路过正在吃饭的人家,那是非得说上一句:“吃什么好菜哩?”“好菜没什么好菜,你吃没?要不要上我家吃点?”坐门外吃饭的老汉喊道。你要是吃了,他也得问你要不要再吃点,你要是没吃,他可是非得把你拉进家里吃的,那老母慌忙跑到厨房添副碗筷,那老汉就把自己珍藏的老酒拿出来,让你与他小酌两杯。下团村的人们,是极度热情好客的,就怕你受不住那热情。
吃过饭人们就没事可做了,就聚在一起闲聊,看电视,乘凉,聊聊谁家又骂架啦!谁家又有人去世了!谁家生了个大胖小子,谁家做事不地道。
就这样,下团村就度过了这一天,再晚些,人们就都休息了,就连那些猪、狗、鸡、鸭也都睡了,聊天的人们也就各自回家去,盖一床薄被,沉沉的睡去了,也许一夜无梦,或许也噩梦缠身。
夜来了,就剩下蛤蟆叫,在小水坑里,在田野间。蝉也叫,在门外的树上,在别人的花田里,有的还不小心入了别人的家门。
下团村的夏夜就这样无风无雨的过去了,一夜又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