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次,我在书城都看到这本书,但我想都没想过要翻它。
一次偶然,我在网上看到有关拆书帮的文章,出于好奇点开来看,有一篇是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妹子写的,她说就算穷得吃不上饭也要提升自己,于是报名参加了当地的拆书帮(据说是公益的)。那篇文章是分享她第一次去拆书帮拆书的经历和方法。她说拆书帮现场有很多凳子,坐了很多人,台上有个主持人也就是拆书家,给每人发一本书,让大家翻到某一页。然后拆书家给大家讲解一种叫RIA的读书方法,把书中的内容提炼出来,结合成自身经验。完了之后,继续翻开别的页数,用同一种方法读。
这嘛玩意?这么一种鬼方法还能在各个城市建立组织?数量还庞大到超乎想象?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花了两个小时通读了全书(免费下载,逃~)。果然,我还是不赞同里面的读书方法。搜了一下短评,也有很多人评价挺低的,我也给出点自己的意见供参考,避免有相同理念的人踩坑。
为了更好地说明我的观点,我先把整本书的内容缕一遍。(嫌长可跳过此部分)
这本书分三大块,第一部分(引子到第一章)都是在表达一个观点:拆书帮能帮你靠读书把书本内容学以致用、提升自我。
这部分是怎么来引出这个观点的呢?
引子部分用刘一秒“大师”的例子抓住大家的本质痛点——我们都很渴望进步,或是管理自己的企业或是提升自我升职加薪,但感觉有很多东西不懂,好想有个老师带带我。其实,我不需要他是个大师,只要能帮我就行了。可身边也没老师,去培训要花很多钱。刘一秒的例子同时也告诉我们培训的内容其实跟书上是一样的,明明读书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报培训班?因为你不会读、读不懂啊,读懂了也不会学以致用。那么拆书帮来了,拆书帮能帮你读书,花很少的钱就完成自我提升。
第一章讲读书的三个常规痛点:一,没时间,没精力。用杜拉拉的小说的节选来表达职场人士没有时间;例子举完之后,再用权威的理论来证明人没精力的观点。二,看不懂、记不住、搞错学习主体。首先举出人们普遍靠记忆来读书的现象以及这样读书出现的问题,增强代入感;其次,用教育专家的名言来类比读书本身没有用,会应用才有用。然后告诉你拆书帮是怎么读书的,与这部分开头的读书常态形成对比,高下立现。三,看不下去、没目的。首先还是指出普遍常态,加强代入感;然后提出观点:《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的方法说读书要归纳全文构架、做笔记,这种方法是研究型的方法,不适合适用型的读书;接着围绕这个观点进行论证。最后告诉你,解决上面难题是有方法的,拆书帮帮你忙。
第二大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开始证明拆书帮用的方法凭什么能让你达成目标,且这些方法很靠谱。
怎么论证的呢?
第二章先论证为什么培训比书贵几万?首先,举出在沟通、管理、谈判、销售等等方面的培训课比书贵几万块钱但内容是一样的事实;然后,论证为什么培训比书贵,贵在哪里,得出结论贵在I;接着,论证I是什么,是诺斯理论;最后,告诉你拆书帮就能为你做到I,用拆除案例、拆书会成员的例子来证明真能做到。第三章介绍初级学习者、高级学习者、学习促进者,引出拆书帮的方法。第四章就证明拆书帮这种方法是有理论基础的。首先,举出中医的例子,没有理论支撑的方法或者工具有多可怕;其次,在用管理者盲目运用管理方法、盲目运用销售方法的例子再次证明没有理论支撑的的方法和工具是行不通的;最后,告诉大家拆除帮的方法是有理论支撑的,你们相信我准没错。
第三大部分(剩下的章节)就是介绍拆书的一些基本知识,这里就不累赘了。
说了这么多,拆书帮的读书方法究竟是什么?我们不用去知道RIA具体是什么,只要知道拆书帮的观点,它说:看书不用看完整本书,拿起一本书,随便看几页,根据这些片段知识联系自己的经验,拆解出自己的案例,加工出自己的应用就行。有两个要点:片段性+应用
书中的大部分学习理论我是赞同的,但不认同“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读一本书是不需要系统来读的,也不需要缕全文构架,只要片段性地看书,把这片段内容联系成自己经验就行”的观点以及这个观点的论证过程,还包括它所衍生出来的读书方法中的“片段性”。
首先,我为什么不认同这个观点的认证过程。
书中为了说明“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读一本书是不需要系统来读的,也不需要缕全文构架,只要片段性地看书,把这片段内容联系成自己经验就行”这个观点用了个类比,如图:
类比除了有相似性之外,还有更多的不相似性,那些不相似性会影响相似性的适用范围,所以大部分类比都是没有说服力的。有些不好理解的东西可以用类比来解释、让人容易理解,但类比不能用来证明、推理。所以这个理由是没有信服力的。书说学电脑不需从编程学起,比如想写东西,学拼音输入法和word排版就行,但是“整本书的构架和内容”远远没到编程那一步啊,充其量就是拼音输入和和word排版而已。
第二个论据也是不能让人信服,居然用的是小说《福尔摩斯侦探集》节选来做论据。这小说是虚构的啊,既不是事实、也不是公理定理,怎么有说服力?如图:
退一万步说,即使福尔摩斯是真实的,这个论据也不能证明看书只需片段性地看吧。
第三个论据,如图:
前提是正确的,得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但是它们不能直接推理出读书不用全局理解吧。欧阳修的例子最多只能得出读书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的结论,但碎片化的时间不等于碎片化的内容,这是混淆概念了。
顺带提一下在别的章节里的:
这三段话说张瑞敏是拆书家是因为他会把书本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难道系统阅读就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了?拆书帮方法要点:片段性+应用。这只是表明了张瑞敏把知识应用了,没法证明张瑞敏是系统化阅读还是用拆书法阅读啊。
说到底,这本书关于片段性读书法没有说服力。
其次,我为什么不认同拆书帮的读书方法。
虽然读得多未必用得多,除了结构性特别明显的书,读书还是要系统性地归纳全文脉络、理清构架,拆书帮方法读书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并能把内容用于实践,但是它存在其他隐患,长期来看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因为拆书帮的读书方法只是碎片化阅读2.0版本
虽然是一本书,但这种随便翻几页的方法已经把知识拆得七零八碎的,跟平时看网络文章没什么两样,也就是说这是碎片化阅读2.0版本。(注意,我不是说看书非得按顺序从头看到尾,有些书我也是经常打乱顺序或者干脆忽略一些章节不看的。)碎片化/片段化阅读当然不能一概否定,它可以有不少的好处,但也有很多弊端,我挑两个主要的来看看。
一、拆书帮读书法很容易对知识理解不完整、或者天真地解释,盲目引申到经验,可能酿成大错。直接套用《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一个例子。它为了论证拆书帮读书法是有理论支撑的时候,用了这样的例子:
实际上却鼓励读者即随便翻几页,强行把里面的理论跟自己的经验结合,用来下次应用到工作中的方法来读书,不就是让大家忽略其背景、论证过程,直接套用结论吗?这就自相矛盾了。拍拍打脸。
在《人是怎么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有个寓言:“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生存的水里而无法实现。它和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大成青蛙,上岸,几周后回来汇报给鱼听。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人、牛、鸟等各种东西,然后鱼一边听着青蛙说一边想象:人是用鱼尾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牛是长着乳房的鱼。”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构建的新知识存在危险。
拆书帮的方法把前面的概念解释、背景、论证过程都忽略了,我们其实很容易对某些知识产生错误理解的。即使那本书很高分十分优秀也一样,重点不是书好不好,而是对概念是否正确理解、对适用范围是否有所了解。
二、这种阅读法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获取的只是表面的知识点。
知识是围绕重要观点或者概念来组织的,但是很多书的结构使得读者难以进行有意义的知识组织,只能触及到一些表面性的事实知识。有些书,作者可能为了传播或者什么,思维是发散的,没看完整本书是不能够很好理解书中精髓的。
我以最近读过的《斯坦福极简经济学》来作为例子。这本书看题目像是一篇一篇的短文,似乎可以从任意一章看起。确实,从任意一章看起也没问题,但看到的只是一些事实知识,比如这一章讲工资的,那一章讲汇率的。但其实它讲的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两种构架,是有连贯逻辑的。有些人可能没看到构架,只看到事实知识,所以我在豆瓣书评那看到有人说没看懂某些内容。很明显,拆书帮这种随便看几页,从哪开始都行的方法很容易会出现上面的情况。
读书本来就不能跟看电影一样轻松,为了轻松、为了省精力、省时间而读书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至于实践方面,无论那种方式跟能不能实践不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