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见识》第1章
作者通过对互联网1.0-3.0的解释,让我们对为何区块链技术更容易用于治理假药这个过往老大难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因为其中有个很关键的步骤,就是对个体或者单个物体以及物体的部分进行身份识别。
提到身份识别,不得不了解过往互联网从1.0-3.0,我们是怎么识别对方身份的。
互联网1.0,计算机跟计算机联网,计算机识别的是另外一台计算机的使用者。我们只能通过登录后,才能被识别出来,这时候我们需要每次上网都跟计算机“联机一次”。让自己能被外界识别。
互联网2.0,我们通过手机上网被识别,这时候我们没有刻意登录手机,但却能被外界轻易识别,因为手机帮助我们24小时联网。手机成了我们被外界识别身份的入口,而且手机几乎代表了我们自己。
互联网3.0,手机不再是让我们身份被识别的唯一入口,例如各种商场,店家的传感器,都能帮助我们识别身份,让商家根据我们过去的信用和消费记录给我们提供有差别的服务。例如给我们多少贷款额度,给我们一年多少次免费借阅图书的次数等等。
所以身份识别能发挥作用作用,源于没有一样事物是凭空而来的,它过去的历史就是它的出生纸,同样的思路放在治理假药上,如果一堆真药混杂着假药,那这颗假药就缺乏一个可追踪的身份。
而记录这个身份变化的信息不是记录在任何一台机构的服务器上,而是记录在一条不可串改的区块链链条上。所以,所有信息或者身份记录都可以追索源头,从开始到结束。
这就是分布式储蓄的区块链技术的优势,不可串改,链上数据永久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