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理学,你会想到什么?
我会一下想到“需求”这个词。
记得应该是在2013年底,单位面临关停闭产,我在想,如果不上班了,我能干什么?我得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选来选去,我选择了心理学学习,一年后,我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证书。
我基于为自己寻求后路的需求,选择了心理学。
其实,做出这个选择而不是其他,冥冥中一定有基于对心理学的好奇与热爱,更有对心理学的需求。
多思善感的我,常常被困于生活中的种种思索,比如说对于孩子的教育,为什么我想让他这样,他偏偏会那样,比如和老公的沟通,我渴望的是这种方式,他却偏偏给不了,再比如,对于自己内心的潮涨潮落完全无法控制,我在想,这其中都隐藏着怎样的密码呢?
基于这样的思索,我遇见心理学,选择了心理学。
我记得在前几年,动辄会在微信推送文章里看到这样的表述:“心理学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每当这样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也会跟着一起心潮澎湃起来。
其实,如今心理学之所以越来越火,一定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当人们满足了最基础的物质需求之后,接下来伴生的就会是精神追求与心理需求。所谓“仓廪实才知礼节”,更象马斯洛在层次理论里论述的,满足了生理需求之后,接下来便是安全、归属的需求,爱的需求,尊重认知以及审美的需求,最终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所以心理学是伴生人们的需求逐渐发展起来的。
究其实,心理学是一个个性化十足的科学,注重关注每个人的内心感受。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会越来越追求自己个性的发展,每个个体都渴望被关注,被看见,每个个体的内在都会有:“我可能是跟别人不一样的,我是一个独特的,值得被研究,被理解的个体”。人们越来越有条件更好的做自己,或者说做更好的自己。
现在可以这样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心理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心理学,亲子关系,亲密关系,自己跟自己的关系,跟原生家庭的关系,职场关系,等等,可以说心理学无处不在,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眼下,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也接触了很多的个案来访者,其中以青少年为主。我发现在接触的个案来访者中,很大一部分孩子家长的现象是这样的:
当孩子想要做心理咨询时,父母觉得能正常上学就不用做咨询,直到孩子不能或不想上学了,才火急火燎地找咨询师咨询,企图通过几次咨询就把孩子送进学校……
其实,这真的是一个误区,上学或不上学只能说明孩子作为学生他的社会功能如何,除了社会功能,还要看孩子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还有他的情绪状况,有没有现实事件刺激,等等,所以我说,如果你是爱孩子的家长,一方面要随时关注孩子的状况,保持和孩子的良好关系良好沟通,另一方面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孩子心理出现状况了依然认为孩子没事,更不能讳疾忌医,在心里产生病耻感。
我希望看到的是,大家一提到心理学,就跟听到动物学植物学一样。听到心理咨询也跟听到感冒发烧一样,没有惊诧莫名。
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小区的一个邻居,但听我说我是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她瞪睁大了眼睛,问了一句,心理咨询是干什么的呀,是治疗精神病的吗?
看来,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目前看,还有一定的距离。
提到心理学,你,是什么反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