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的人经常需要考虑产品的需求,产品需求的确认是一个产品最重要的环节。
我们常说:问题比答案重要就是这个意思。在一个产品中,要解决的那个问题的精准度就是产品的指南针。
创业这几年下来,我个人的感受就是:
做一个产品最重要并不是技术的好坏,而是需求的有效性,然后才是解决需求方法的好坏。
然而,大部分创者含自己,却很少跳出来去观察正确的事情是什么,更多的心思就是随意假设了一个需求,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死磕方法去了。
在之前的思考中曾经提出来过,创新的变与不变,其实就是老需求的不变和解决需求方法变化。但这不变的老需求却又很少touch到,我们看到的都是表象,表象背后才是需求本质。
是的,需求其实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不过是那些尝试解决需求而产生的表象而已。
福特问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用户说更快的马。用户需要更快的马难道就是正确的需求吗?显然不是,这不过是用户为了解决需求而给出的方法表象而已。
真正的需求应该是从生存角度出发,促进生存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答案本身。
没错,需求是问题,而不是答案。
然而,我们却经常会陷入答案思维,我记得还在之前公司工作的时候,一线销售人员经常会反馈很多用户需求过来:这个用户需要这样显示数据,那个用户需要加一个这样的功能。最终的结果就是研发接纳了大量的功能列表过来,更为关键的是很多产品经理居然就把其定义为:需求。
这显然不对,客户反馈的不过是解决需求问题的方法而已,但研发人员却没有去思考和挖掘这方法背后要解决的那个真正的问题,而是直接把用户反馈的方法当成了需求。于是研发不停的加入新功能,版本臃肿,产品失去竞争力。
很多人都说如今是信息发达的时代,适合创业的时代,从信息的获取效率上来说,的确是如此。但其实从思考的效率来说我感觉却有所退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在很多创业者或者产品经理习惯了听用户的,习惯了用信息获取来直接定义需求,各种碎片信息,各种用户反馈,让决策者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如今回头看,转身看,我发现大部分都不是在做需求,更是帮助别人把想要的方法落地而已。
然而创新不是外包,而是针对确定需求更高效率的解决,因此,我们要识别“需求”,就必须要通过思考,去洞见信息表象背后的普遍刚需源头,才可以touch到对生存需要解决的刚需问题。
福特看到了更快马的用户反馈,通过思考和洞见找到了其实用户需要的是“更快的交通工具是生存的刚需”。于是才有了用更快的机械车代替了马车来满足更快的交通工具这个方法。
乔不斯讲站在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其实就是发现了用户人性是懒惰的,而科技产品就应该产生人更懒惰解决问题的产品,这也就是简洁的由来。于是才有了把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的ipod,有了三岁小孩都会用的iphone和ipad。
变与不变,又回到了原点,我们看到了变化的表像,进而通过思考追问发现表象背后不变的需求,这不变其实就是人性,而产品不过是满足人性的方式方法而已。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