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浓)
一个老故事:
一位越战回来的士兵,在旧金山的时候给他父母打电话,说他回来了,并说他有个不情之请,想带一位朋友一起回家。
父母说很欢迎啊,我们很高兴迎接他来。儿子说这位朋友在越战中受了重伤,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走投无路了,所以要跟我们一起生活。
父亲听了后就说,孩子,他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能因为这样一个残障人士打扰了我们今后的生活,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你一个人回来就行了,这件事不要再想了。
儿子一听就把电话挂了,从此父母再也没收到他的任何信息,后来父母接到了旧金山警察局的电话,说是儿子坠楼身亡,查明属于自杀,父母忙赶到旧金山去认领尸体,在那里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
一个新故事:
讲的是一位同性恋者在经历长期的父母逼婚之后准备与父母坦诚出柜,但又担心父母突遭打击,心里纠结痛苦,在出柜与不出柜之间挣扎,濒临崩溃边缘。
后来某天,他忍耐到了极限,站到了天台上看着脚下如蝼蚁般的芸芸众生,生无可恋,思之父母年迈忧虑彷徨之际拨通了父母的电话。
与父亲聊起说是最近自己心情不好,因为自己最亲密的好朋友去世了,是自杀。
父亲问,他为何自杀。
儿子回答,因为他这位朋友是同性恋,周围人及他的父母都不接受他的身份他很痛苦抑郁,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父亲安慰他,不要为这位朋友难过了,他自杀也未尝不是好事,否则以他那个同性恋的身份始终在周围人指指点点中如何苟活于世呢,况且其父母颜面何存呢,他死了也许他自己和他的父母也都解脱了吧。
听到父亲的话,儿子沉默了,遂将手机从天台上投掷下去,人也随之如浮萍飘落,好吧,一切也都一了百了了……
天下无不爱孩子的父母,第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很多人会从谴责其父母的角度出发,说的是父母不够善良,容纳不了残障人士,儿子感受到这点后觉得不该再拖累父母,怕以后也会遭受父母嫌弃,遂选择自杀。
大多都是谴责父母者居多,并据此得出结论:不够善良不够包容的父母,最终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对于此,我却不敢苟同。
俗话说“只有不孝顺的儿女,没有不尽心的父母”,天底下哪里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呢?
相信父母如果知道儿子说的那位残障人士就是他们的儿子的话绝对不会不管他的。所谓父母的私心,不过是体现在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是“自己家”的孩子的区别上,别人家孩子再优秀,只会羡慕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赶超他,但却不会因为别家孩子优秀而宁愿去养大别人的孩子弃自己的孩子于不顾;自家孩子再愚笨甚至残缺,那也是自己的血脉,会尽己所能提供给他最好的,而不是嫌弃他不管他。
不是所有人都善良到可以接纳毫无血缘关系的有残缺身体的人,并任劳任怨的去照顾他,但若这个残缺的人是自己的孩子则不同了,除了极端自私的人,任何父母对待自己儿女就如珍宝一般,紧急关头甚至可以为儿女以命换命。
人类本性和古老的传统也决定了,让父母可以轻易接受同性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别说父母了,同性恋个人本身在初期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也会经历一个从“震惊、疑惑、释怀、接受、坦然”的过程,又怎么能指望对这个取向不能理解或根本存在偏见的古板守旧的父母一下子想通呢?这时候通过血脉亲情维系的只有父母对儿女离经叛道的怒其不争和心疼了。
无论是用朋友的肢体残缺来试探父母或者用朋友的性取向实际是自己的性取向来试探父母,都是不敢直面问题逃避问题的懦夫行径,不要用“别人家”孩子的经历来试探父母的善良底线好吗?因为当真正涉及到“自己家”孩子的利益、健康、平安、生命的时候,作为父母是永远没有底线的,因为儿女是自己的希望,是生命的延续,对于日渐衰老的父母来说,没有什么能够比孩子们的健康平安更重要的事情,父母永远是为儿女托底的那个人。
再绕回这两个故事本身吧。
那位越战回来的士兵,他说自己的朋友受了重伤,只剩一条胳膊一条腿,走投无路所以要跟他一起回家,他与父母这样说的目的无非是想听到父母欢喜接受那位朋友,然后他才会感觉心安理得的能够享受父母对他的照顾和陪伴,因为父母连他的朋友都不嫌弃何况是作为他们儿子呢!
先不说他作为儿子历尽艰险千辛万苦活命回来是否应该立马奔到熬尽年华等待的父母身边,就说作为儿子有没有站到r父母角度考虑问题呢?
其实,父母也许想到的是,日渐衰老的身体本已成为儿子的负担,儿子若再带回一位残障朋友,而父母也帮不了他,那儿子今后的岁月该有多么艰难呢,父母的本意也许仅仅是心疼孩儿而已啊!
第二个故事,相信对于父母来说,留下儿子一条健康鲜活的生命比因为同性恋遭受歧视的颜面更重要。
因为他是他们的儿子啊,站的角度不同,结果自然不同,但儿子偏偏用“他人”的经历来探究父母的底线,然后得出了偏执的一面之结论,错误的理解成为彼此之间终生之悔恨。
父母之于儿女的感情宽广而深不见底,对于父母来说,儿女是父母的怀中宝心头肉,儿女的平安健康快乐幸福始终是第一位的,毫无原则和底线可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