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做什么事情都会慢上一些。比如听歌,这种纯消费行为。当然,有些歌听起来心血澎湃,不禁让人手舞足蹈才能够释放多出来的情绪,真的是一种享受呀。回想起来,我听歌的历程大概经历过三个阶段,小时候家里电视能收上一个台,每天也就五六点,四川卫视放点啥李琛的窗外游鸿明的下沙,林志炫的单身满文军的懂你什么的,这个阶段懵懂少年暂且不提。后来初高中,条件稍微好点的同学听带子,我也跟着听了不少,记得有一阵大家都很迷迷周杰伦,天天哼哼唧唧,织黑色毛衣唱两句傻逼,都都是过去式了。
那么就提提特征比较明显的3个阶段。都是上了大学之后的事儿了。原因嘛,因为互联网,接触得到更多一些。
1.指向好听
从初高中到年方二十,你若问我,喜欢听谁谁谁的歌,我会说我才不管谁,只要好听就行。那时候主手songtaste(以下简称ST)副手豆瓣电台,有时候也上亦歌,last.fm,总而言之,不太关心谁唱谁写谁编曲,更注重旋律感觉。刚刚去看了st,居然还活着,然后觉得好乱好乱。
2.指向作者
这个时期如果听到一首好歌,就会顺藤摸瓜,到底谁唱的谁作曲的,他们的其他作品怎么样,是不是都很好听,都好听的话就就放进自己的珍藏盒子,然后在看看与他相同类型的歌手怎么样,同类推荐什么的,这个阶段,主手武器就变成了虾米,虾米的相关推荐很好用,缺点是版权问题,很多歌现在没有了。这个阶段发现和积累了些喜欢的歌手,迷过一阵国内民谣和英伦。国内民谣还是有点浮夸,后来主力听了很多粤语,新生代力量还是稍弱。当时热的时候,下载无损主要靠电驴,当然后来电驴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3.指向情绪
时间节点也就这两月,听到好听的喜欢的时候,我爱拿着手机细细看歌词,品味歌者想表达什么,有时候难免勾起回忆往事和做过的傻逼事,情绪之中在听某首歌,显然有点不一样,或哀怨低沉或嗨到不行,有时非得举起双手,俨然我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