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是一个标准。在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是100%。想想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评级的方式,当我们去应聘时,企业会要求看学历,北大、清华是一个标准、211、985又是不同标准、本科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基准线,然后与面试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里面试的考官是人,会根据自身的高度、观点、偏好等去给面试者打分。这些都决定着应聘者的成败。
可是这就能说明所有被排除的人都不行吗?应聘者中存在着韧性强大、对自己未来充满希望,懂的看清趋势,并积极去实践的人,长期来看,几次面试失败可能会给他挫败感,但长期来看,不一定。
在自己之前的投资中,没有用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的计算公式。只是通过对比财务报表上的数据,然后购买股票,算是相对比较。
比如选择的是互联网行业,会把同类公司的的财务报表年报一起看看,比如谷歌、facebook、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
有几个项目要对比,
现金流量:看公司是不是有足够的现金以应对不景气的时候,如果现金不够是不是收现金;运营能力:总资产周转率,看转的快不快;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看是不是快收慢付的生意。
盈利能力:毛利率是不是足够高,高的话就是一门好生意,接着看营业利润率,再用营业毛利率减去营业利润率看看这家公司的营业费用率,可以看公司是不是足够节省,推断规模情况;净利率税后是否赚钱,经营安全边际率,越大越好;近几年的roe是不是大于20%
财务结构:看看负债占资产比率是不是过高。
偿债能力:看看公司偿债的能力。
这是1年多以前在超级数字力课程中学到的,平常没事看看,下手前肯定会按照要求去比较。
但是就如老师所说,投资根本还是一门艺术。除了财务报表还要加上常识和专业知识,加上每个人的思维和现实情况,混合在一起必然千差万别。
就像我们那个培训班学会基本的财务报表阅读后,能坚持的人是少数;能坚持看并结合实践的又更少。
由于自己太迟钝了,需要一点一点的算,今天计算了一下午,不断检查和排错。最后算是把可口可乐例子中的数据对上了。最后思考题算出的结果是:
贴现率10%不变:
增长率20%,公司2021年底价值2819亿;
增长率15%,公司2021年底价值2499亿;
增长率10%,公司2021年底价值为2205亿。
增长率20%不变:
贴现率14%,公司2021年底价值1854亿;
贴现率12%,公司2021年底价值2239亿;
贴现率10%,公司2021年底价值2819亿。
发现贴现率越高,公司价值越低。
老师在留言里讲贴现率可以参考短期国债利率,一般用3个月的国债利率。可是在网上没有找到短期国债数据。查到中国国债10年期利率为3.688.
还有个一个问题,如果贴现率参考的是国债利率,那么贴现率越高,公司价值越低,也就是说国债的利率升高对股市价格有影响把,这时大家认为公司贬值了?
绝对估值、相对估值是两套基本功,但江湖是复杂的,基本功是一个基准。
比如刚学绘画,老师会教你画人头像要注意三庭五眼;风景注意透视近大远小、近低远高;空间感要注意近实远虚......这些基本原则你要掌握,可是绘画是门艺术。基本功可以让你较快入门,不至于画的太差,就算学好了也不可能保证你100%成为艺术家。有位艺术家说过:“技术不是最重要的”。可你去看这个艺术家的作品,会发现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
共享单车刚刚出现的时候,创业模式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绿色出行,满足高频、刚需、大市场;从宏观环境来看,与2015年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资本市场来看,滴滴与uber的大战,滴滴的最终胜利,后来资本需要找到这种新的模式进行投资。
用调整后的绝对估值法来分析,当时的情况:
1.公司未来增长率高,全国那么多大、中、小城市;
2.国家政策环境的“加持”,在起初各色车大战时国家选择看一看再说,没有叫停。
3.不差钱,滴滴的模式刺激者投资人。
受这些因素影响,前几年共享单车在成长率,贴现率上都给予了比较乐观的估值。
变化:
1.互联网企业有个特点就是头部通吃,所以在资本进来以后,开始了烧钱大战,大量补贴,抢占用户流量,单车从大城市迅速覆盖到3、4线小城镇,大量的用户,给共享单车模式未来现金流与已经投资的资金相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2.2017年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城市共享单车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作出明确规范。共享单车逐步从草莽竞争到规范化管理。大城市不再新增共享单车。这给共享单车未来增长蒙上阴影。
3.共享概念的透支。随着很多共享概念的生搬硬套,很多公司死掉,投资人对这一概念的看法逐步理性。
共享单车的估值偏差可以学习到,给成长性企业估值很困难,受到影响的因素太多,告诉我们现在热门的、成长率高的初创企业同时伴随着更高的风险,风险和收益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你能说曾经给出高估值的一方就没有看懂吗?他们也根据现实情况迅速做出了新的估值调整。估值不是一程不变的,会随着公司的增长率、未来的不确定性、创始人...的变动而变化。要持续跟踪调整。
风险与收益唇齿相依,任何投资不要all in,投资亏损要自己能承受,即使自己看“懂”,自己的自信要建立在动态上。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