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个幼儿园,每天放学后有很多来接孩子的家长会迟到,造成幼儿园无法正常关门,一再推迟放学的时间。以至于最后幼儿园不得不出台政策:谁要迟到,就罚款。您猜怎么着?迟到的家长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更多家长迟到,这是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很多家长把罚款当成了“价格”。
罚款是什么?是对于违反规定行为的一种惩罚。价格呢?是购买物品或者某项服务的支出。幼儿园之所以要出台政策,目的是要对家长迟到的行为进行惩戒,让家长们遵守时间,而部分家长却把罚款当成了延长幼儿园服务的费用。不出罚款政策还好,家长们还会为每次的迟到而感到羞愧,给幼儿园造成了不便,是不对的,但是罚款后,家长们对自己迟到的行为少了道德层面上羞愧感,他们会权衡迟到要上缴的罚金是否划算,如果自己确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干脆交罚款吧,反正是符合政策要求的。你看,罚款政策非但没有起到正向作用、加强道德动机,反而让迟到的家长有些“心安理得”。
经济学家布鲁诺·弗雷把这种现象叫做“动机排挤”。什么意思呢,就是物质刺激不但不会让人强化想要好好工作的动力,反而会削弱它。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者需要一些路人帮忙把一个沙发搬到一辆车上,实验在两种情况下进行。第一种情况是,帮忙搬沙发的路人是没有酬金的,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是很乐意帮忙的,第二种情况是,帮忙搬沙发的路人是有酬金的,这种情况下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愿意去做。
这是为什么呢?有酬金和没酬金,路人会产生两种思考方式,没有酬金,路人会把帮忙当作一种社会行为,举手之劳,帮个忙嘛,大部分人都不会拒绝的;而有酬金,路人就会认为这是一种经济行为,那就要看看值不值得了,如果路人觉得不值,那当然是不做了。
所以有时候,物质刺激并不一定能让你得偿所愿。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件事儿。那时候我有个学生团队,专门做推送,运营学校的一个微信公众号。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说要给大家劳务,完全是让喜爱新媒体的一些同学们过来,做点事情,锻炼下自己,服务下大家,那时候还不错,大家都很积极,群策群力,都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后来看大家确实辛苦,有些时候看着大家认真起来、忙碌起来的样子着实心疼,于心不忍,于是跟领导申请给孩子们发些补助。不发不要紧,这个补助一发,局面完全变了。大家有了很多其他的心思,为什么我比他忙,钱给的一样多,或者比他还少?为什么才发这么点钱?
好心坏事儿。
有时候一个人干了多少事儿,只有自己才知道,别人怎么可能完全了解?想解释,又无力,您看,典型的好心办成了坏事儿。
这个现象真的很奇怪,但是又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怎么才能看破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呢?
2020年3月30日 简单小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