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等电梯时,碰到了一个十多来年的邻居,光头小伙。兴冲冲地跟我说,下午去加拿大。我问道:出差?答:不是,为了孩子。
哦,知道了,这句话,在朋友圈子里中听到了很多次。很熟悉。爸爸妈妈劳燕分飞,天各一方,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机会。
想起了今年春天在北京接待过一个荷兰奶农。他在欧洲也算是大户了,养着320头产奶牛。2010年我到访过他的牧场,还在他家借宿一晚。这次在北京,他给我讲了他用3个P构成的生活三角形。一个P是蛋白质(Protein),一个P是利润(Profit),一个P是人(People)。People(人)要想活得开心,肯定要拿到更多的Profit(利润),而要想拿到更多的Profit(利润),又肯定要拿出更多的Protein(蛋白质),这就需要把牛养好。这是我们都很好理解的。但是他返回头来的一套理论就让我有些意外。当我问他为什么不扩大饲养规模的时候,譬如,把存栏量放大到500头......老人家回答:那又为了什么呢?当我已经有了一个平衡的三角型,如果Protein (蛋白质)多了,得到的Profit(利润)虽然扩大了,而代价就是会牺牲People(人)的幸福时间,而与老伴、孩子们、孙子们分享的家庭时光,比什么都重要,所以,320头,他觉得挺好,不多养。
2010年春天还在俄亥俄州的一户奶农家里度过过难忘的一天。早上和我的美国同事到了他家后,老人家(估计不到六十),首先给我们介绍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和四个女儿。特别令他骄傲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分别掌管着饲料、挤奶、粪污、种植等各个家庭牧场的分工。是这座牧场,让他们老两口把孩子们融合到一起,并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大家庭。这是他们幸福的生活方式,他们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幸福,每天都乐在其中,而不是给自己和孩子们的未来开一张空头支票。
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是,只有我们中国是最注重家庭的。此前我是深信不疑的,但南来北往过后,特别是去过各地的农业区后,我才知道,原来听到的那些东西基本上是放P。
其实孩子所需要从社会上学到的,是目睹他们的父辈如何走出一个足以安身立世的人生,这需要耳濡目染,一如那些牧场上长大的孩子,看着他们的祖辈、父辈一滴一滴地把奶挤出来,卖掉,换回美好生活。这些生活的教育,来自时间的浸润,不是一句教导、一句嘱托,就可以万事大吉的。以为花了钱、嘱咐了孩子两句,就完成了自己的责任,这是很天真无邪的想法。
大洋彼岸的教育之好无需置评,但走上这条路的时候,不能押上的代价是天各一方、母子分离、父子分离。或许多学了一句英文,或许多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或许少经历了一次考试,或许多了一次微笑。但也或许孩子在夜里多了一次思亲的眼泪,在未来的日子里少了一分对家庭这个内涵的真正理解。缺少了家庭这个人格塑造的平台,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无法预期一个完美的情商,因为那些是彼岸的学校无法脱离了完整的家庭平台去教给孩子们的。
当“为了孩子”的说辞脱口而出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想过这句话的深远含义。我宁愿自己的孩子每天看着他(她)的父亲勤奋地工作,听着他(她)父亲讲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和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这些絮絮叨叨,或许会让他们在若干年后体会到些许不同,我相信如此。
记得英文里有这样一句话:
Having a place to go is home.
Having someone to love is family.
Having both is blessing.
20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