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到一双鞋子,240元黑色“风行十代”的乔丹跑步鞋,很低调的网纱款。
打开后,母亲说:“你现在穿鞋都穿牌子鞋了?多少钱啊?”
我照常的哄了她:“才一百多块钱,以前的鞋不也都一百多块钱?”
母亲说:“我们的鞋,才几十块钱。”
突然想到那些给母亲说一半甚至不到的价格,想到自己的简化、美化过的很多事实。
比如自己偷偷买的小米山寨手机,在一群人的疯闹中,碎了屏,害怕母亲的谩骂,又买了一个一摸一样的山寨手机,第二个屏还是碎了,现在连残骸也找不到。
几乎无法承担较大风险。比如高考复读有降分的风险,不敢让我大胆去复读,如今永远错过了那个机会。害怕我像别人家的小孩,在河里淹死,从来不让我去稍微深水一的河,害怕意外的发生,总是把风险控制到最低。
对美好东西甚至好的东西退而求其次的想法已经成为常态,对节俭、苦难的崇拜深深刻在基因里。我总觉得节俭是一种美德,但不是苦难用来约束人的工具。
我不知道是不是和文革有关,让中国无数农村出来,待在三四线小县城的人们,习惯了这样的贫穷,这样深刻的节俭和自我约束,让他们相信只有付出而不求享受和回报是对的。人真正需要的东西确实是非常微少的。可以拥有却选择需要和从一开始就不敢追求。
想到了《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一段话“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名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
想到父亲每天都在看旅行抖音直播,去西藏,去青海、去海边、旅行或者捕鱼直播,却因为不舍得任何可能挣钱的机会和时间从没有行动过,甚至没有主动去西安旅游过,没次出行都带着目的,而旅游从来不是目的本身。他们每天8点开店,10点关门,一周七天,一年加上送礼有事,总的假期可能不到两个周。我们只赞美那些在历史书中留下名字的人,而忽略了那些我们的书本没有提到的贡献者。我父亲他们可以说是书本没有提到的贡献者么?
我国1990年-2020年激荡的三十年,取得空前的发展,不都是我父母这样的劳动者么,无数人克制节俭、隐忍,为社会付出一辈子,但老了还是会被资本、金融榨取财富,没有社保,也无法享受社会基本的保障承诺。无数无名的社会贡献者,是他们的努力建造了这个世界,就和无名的我们一样。我们要做的,是要他们在没有贡献的时候,也能生活下去。
好的社会,要让劳动一生的社会贡献者,在他们没法贡献的时候,能很好地活下去
(介于怀疑自己是不是在辩解自己的铺张行为就先写到这里,以后再做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