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老同学聊天,被提及我在他妈妈嘴里成了比较对象,莫名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在父母的嘴里听到“某某怎么怎么样”、“谁谁又怎么怎么了”,突然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别人妈妈嘴里的“某某”,那种感觉还是很酸爽滴……
……但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想象一下: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来说,幸福和快乐永生永世难以获得,就算偶尔产生了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是昙花一现,因为总有人会比他们更加年轻貌美,英俊潇洒,收入更高,权力更大,地位更尊贵,财富更雄厚。
很多时候,比较就是一个坑,大坑。再干脆点说,比较就是一个陷阱。
然而,比较就是很现实的,比较就是很残酷的,最要命的是——比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由自主的。
还有一个更不幸的事实:所谓的成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
如愿把别人比下去倒也还好,比不过就很痛苦——那意味着自己被比下去了,那是个真真切切落实到自己身上的不幸。
在某个技能上死磕,确实是一个策略,也不一定是不好的策略。但也许还有更好的策略呢?
借用几何术语的话,其实很容易理解的:
1、从单个维度上,大家比长度;
2、从两个维度上,大家比面积;
3、从三个维度上,大家比体积。
很多时候,一个领域的问题可能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得到解决。
在一个维度上,最多100分;两个维度上,哪怕各自都只有50分,面积已经是2500了;若是三个维度各自都是50分,那是多少?125000……注意:这些数字只是“意象”,并不一定能代表事实,但足够说明事实了。
多维度有什么好处?比如说背单词,那就不要只是看着背,而是边看、边写、边说地背。一个维度变成三个维度,效果不说翻三倍,也至少比在那里眼巴巴地看着要好得多。
再比如,当你需要给别人解释问题的时候,运用的维度越多,对方能够理解的概率也就越大。
多出一个维度也就是跨过一个界限,跨界的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由于跨界成本大,所以在还没开始之前,就已经甩掉了大部分竞争者。所以在学习上,不应该太局限,去寻找一些貌似无关的领域去学习,这些领域的知识一旦用上了,能够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跨界是这几年才流行开来的词汇。事实上,所有的跨界者最终都会不由自主地深谙此中道理: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一旦跨界积累成功,实力或者竞争力的提升,只能是“几何级数”级别的,绝对不可能仅仅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
在多维竞争这个简单的方法论里,还是有个很重要的窍门的:
你要在至少一个维度上足够的突出。
你可以这么理解:
凡事儿都是有成本的。
比如你赖以生存的维度不够突出,无法满足你的基础成本,那在这个维度上你的得分相当于负分。其他领域不论有什么成绩,最后乘出来的“面积”也好,“体积”也好都是负的。
这就好比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开支都无法满足,其他维度的努力都只能被视为“不务正业”。
其实不论是单维度的死磕,还是多维度的拓展,我们的目的都是希望最终能够得到一个“最高分”。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现有情况,规划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如果暂时没有足够突出的维度,那就好好打磨自己的技能;如果已经在某一个维度足够优秀,不要沉浸于已有的成绩中,不妨换个维度去突破一下自己的局限。
课后思考:
现在流行“T”字型发展,也就是说,当某一个技能足够优秀的时候,可以拓展一些其他技能来多元发展。然而很多人去变成了“一”字型,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懂一点,却什么都不精,样样通,样样松。
活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有很多生存技能,例如会开车、会电脑、会销售、会管理……但必然有一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技能,如果这项技能都稀松平常,甚至连自己都养不活,那再拓展其他的维度都会是负数。
现在的生存条件好了很多,但是有些人还只是能保证温饱,工作几十年都买不起房,买不起车。有些人一辈子穷困潦倒,或者日子越过越差,从侧面证明他们的生存技能是不合格的。换行业、换地方、换什么都是没用的,只有让自己先活下来,甚至比大多数人活得更好,才能有时间,有精力去拓宽自己的生活品质。
认真想想什么是目前自己赖以生存的技能?怎么才能比以前做的更好?怎么才可以超越大多数人?怎么样才可以从“长度”拓展到“面积”再到“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