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告的目的(之一):
祷告虽是工具,但带有以下特点:祷告不是使人“有所做”和“有所得”的工具,而是使人“有所是”和“有所成”的工具。
祷告的语言
作者引入语言地图——语言的分类
1.个人亲密与关系的语言:人的基本语言,发展信任、盼望和了解的关系的语言;(育婴早期、坠入爱河)
2.资讯的语言:理解世界,表达所见所闻,明白事物如何联系;
3.推动的语言:推动事情发生,是广告与政治的主要语言。
如果没有第一语言包裹,第二语言会约化为制造清单,第三语言会约化为粗暴的操控。
我们对于描述我们的情况和帮助我们得其所哉的语言,更感熟悉,而且这些语言更为我们的文化所推崇,所以我们更习惯用这些更易掌握的语言来祷告。这足以断送祷告的生命。用这些语言来祷告,实际上不是祷告。我们必须从诗篇学习祷告的语言——亲密的、关系的、“我与你”的、人与人的爱的语言。
学习祷告不是学习新的东西,它只是恢复我们的第一语言。(我们的受造形状得以恢复,不是藉着工整地整理我们的生活,而是藉着在祷告中恢复语言。)
祷告的礼仪
这里讲到群体祷告的重要性。也批评了根据个人需要和感觉的祷告。
我们常以为,祷告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并且是由我们自己发起的。但在礼仪之中,我们不是发起人,不是我们的经历促使我们祷告。我们的自我不再是领头和占中心位置。上帝的话语是我们学习祷告的中心。
以感觉为中心的祷告的弊端:
按感觉祷告,等于等候生理线,天气和消化系统的发落。而它们没有一样会怜悯我们。感觉会说谎,感觉会欺骗,感觉会蛊惑人。感觉是真实的,是重要的。但感觉的真实和重要,与我们的手指甲和鼻子的真实和重要性是一样的——我决不希望没有它们,但它们的长度、形状和颜色不能告诉我们在上帝面前的光景。
透过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肯定感觉又能与感觉保持距离。我们祷告,不是我们有心情祷告,而是当某人——牧师、神父、诗班长说“请祷告”。
若我们坚持要拥有祷告的主导性,若我们依照感觉到的需要而感觉想祷告的时候祷告,我们就要承担无法负荷的精神担子。最后,我们必因耗尽而倒下,全然放弃。数小时,数日或数星期后,通常因着罪疚感,我们会起来,再试一试。这解释了为何有这么多断断续续的祷告——祷告的人冲一阵就后退,遗下被弃的大计,失败的方法,但总是寻找一些可以帮自己祷告的方法。他们从未想过让诗班长代劳。若我们坚持把祷告当做私人企业般办,就等于进行一项没有适当工具去完成的艰巨任务。但礼仪提供适当的工具,礼仪把祷告去心理化。它将祷告从我的情绪、我的动机、我的体能和我的环境的控制中移除。
读后:
1.要重视祷告,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是”和“所成”;
2.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刚信主的时候祷告比较火热,慢慢祷告就变成了要粗糙应付的事项,或者跟上帝列需求清单。几乎没有第一语言的表达,希望慢慢恢复,从诗篇开始学习;
3.对在教会的祷告更加认真,之前不太喜欢公祷(又是凭自己感觉的体现);
4.带着真我跟上帝祷告,不要压抑负面情绪,全然交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