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习惯》
这本书,从表面看是讲如何养成一个习惯,或者如何戒掉一个习惯。
在作者看来,养成一个习惯无外乎四步:
提示;渴求;反应;奖励。
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草率,而是经由自己切身实验,并参考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的诸多研究成果才归纳而成。可以说,理论性和实战性兼备。
那么,这四步又该怎么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呢?
首先,得理解这四步动作的运行过程。举例说明:
- 微信弹出一个红点(提示阶段),你想要知道消息的内容(渴求阶段),你打开了微信看那条消息(反应阶段),你满足了想要看这条消息的愿望(奖励阶段)。——微信红点与看微信消息之间建立了关联。
- 你睡醒了(提示阶段),你想知道有没有新消息(渴求阶段),你抓起了手机(反应阶段),你满足了想要看新消息的愿望(奖励阶段)。——睡醒与看手机之间建立了关联。
- 你工作进展不顺开始心烦(提示阶段),你想摆脱这种感觉(渴求阶段),你开始浏览头条、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反应阶段),你满足了精神放松的愿望(奖励阶段)。——工作与浏览社交媒体之间建立了关联。
这个过程发生得如此自然,以至于我们很少留心到。
而所谓习惯,本也就是很少刻意关注的动作。
俗语说,习惯改变命运。
那为什么习惯能够改变命运?这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秘密:
习惯会塑造你的身份。
身份关乎,你认为自己是谁?——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所有的动作,都起源于这个问题。
在所有关乎身份的回答中,又有两个基本倾向:强者倾向,或弱者倾向。
什么是强者倾向?强者表现出掌控感。
什么是弱者倾向?弱者表现出失控感。
举个例子,——
有人问:你抽烟吗?
A答:不,我在戒烟。
B答:不,我不抽烟。
猜猜看,B到底抽不抽烟?
答案是,B也正在戒烟。
A与B的区别就在这里:A认为自己正在对抗吸烟这个习惯,B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戒烟成功的人。
相较而言,A明显处于弱势,B明显处于强势。
前面这个问题如果再延伸一下,——
问的人很容易就对A说:没事,就一根,不妨事。A就又要面对一次选择,他的意志力就又被消耗掉一部分。但B就不同,问的人很难继续说:来,尝一根试试。除非他觉得别人不会用异样眼光看待他。
明确自己的身份,把选择权留在自己手里。这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第二个秘密是:习惯是基于身份表现出来的行为。
所有的行为都能够改变。这就是习惯改变的四步法则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如果我们想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要依据四步法则订立操作标准,然后再确定操作方法。
比如,如果想要养成每天看书的习惯,第一步是要『提示』自己,据此订立的标准是『让看书这件事显而易见』,依据标准订立的操作方法就有很多种:直接在工作台上摆放一本书,把看书这件事写到事项清单里,在冰箱上贴一张提醒自己看书的便利贴,用闹钟提醒自己看书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实行。
第二步是要激发自己的『渴求』,据此订立的标准是『让看书这件事有吸引力』——也即你得激发自己的多巴胺,依据标准订立的操作方法也有很多种:看完书去大吃一顿,看完书就去刷剧,看完书就去逛街,看完书就去向你的朋友炫耀等等,看完书就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第三步是要激发自己的『反应』,据此订立的标准是『让看书这件事简便易行』。依据标准订立的操作方法同样有很多种:直接确定好要看哪本书,直接把要看的书翻到要看的那一页,利用智能AI帮助自己看书等等。
第四步是要激发对自己的『奖励』,据此订立的标准是『让看书这件事变得愉悦』。依据标准订立的操作方法也有很多种:在日历上打叉,每次看完书都进行记录,看完书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等等。
改变习惯可以遵循这一过程,学习提升同样可以遵循这一过程,做好工作还是可以遵循这一过程。
改变行为才会改变结果,当结果改变命运也就改变了。
第三个秘密,也是最大的秘密:人生不过是『****问题→解决****』这一模型的终极循环。
提示和渴求,是问题阶段;
反应和奖励,是解决阶段。
高手与普通人的差距,归结起来也只不过是这两个:
有多快发现自己的问题?
有多快解决自己的问题?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花费时间越短,留给自己积累的时间就越多。
一个人积累得多了,时代也很难轻易抛弃他。就像有的人哪怕跌倒,所处的位置依然不是普通人可以望其项背的。这个例子,最显著的当然要数罗永浩。普通人辛辛苦苦开直播也没几个粉丝,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开播,第一次就带货超1亿。
凭什么?还不是凭他的积累。他的积累哪里来?来自他过去做的事。
所有的事情,归根结底,都是从问题到解决这两步。
如果你能参透这两句话,人生一定会有彻底改变:
更快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更快地解决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