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混沌大学的小灶活动,主讲嘉宾是一位VR的创业者讲述VR行业的痛点和发展前景以及现在遇到的问题,在了解到很多VR的前沿信息后,是一个观众互动环节,有个同学提问现在创业的阶段,是否能通过项目来维持自身运营呢?创业者讲目前他们正在寻找新的投资人,通过项目本身赚钱还是很难的,这时让我想起罗胖讲过一期《最朴素的生意》里面提到创业和生意的区别;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大地流行起讲“创业”两个字,也许是互联网行业的巨大发展和造富神话让国人一次次的被刺激到,原来靠一堆代码融资、上市,最后就能身价过亿,而且是短短的几年内,赚钱的速度已经落下传统行业好几个数量级了,当你还在辛辛苦苦在行业内积累资本准备扩大再生产时,那边创业团队凭借一个BP就能融得数百万美元的天使投资,这种反差会形成一种笑话,你踏踏实实建厂房、生产产品、服务客户来做生意反而被别人看不起,别人大谈最新科技、前沿概念、格局使命感,却赢得镁光灯的关注和大众的赞扬;
我特意看了罗胖这期节目的出处,来自龙猫君的一篇长文,文中详细分析了为什么最近几年兴起的消费品品牌,比如周黑鸭、三只松鼠、喜茶都是诞生在二三线城市,而非一线城市,背后除了有消费群体的区别、城市资源分配的不同以及创业环境的可复制性外,更强调了在二三线城市做消费品品牌更接近做生意的本质,就是要低价格、高质量、用心服务客户;
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也是做生意的,当年还没有超市的概念,我家在当地开了一个私家商店,和我们店竞争的只有一家国营的供销社,我现在经常会听妈妈说起当年做买卖的事情,客户会在大半夜敲门买东西,而且都不会还价,因为那时候产品供应很少,需求很大,属于卖方市场,只要你的产品质量说的过去,价格再便宜点,老百姓都爱买,随着竞争的加剧,生意越来越难做,利润越来越少,我们家也尝试做其他生意,最后还是放弃了,不过至今我的两个亲戚都在当地开商店,服务着附近的村民们,我看到他们做生意的样子,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每一批货都要细心挑选,除了攒下来给孩子买房娶媳妇,就是再进货卖货,没有什么补贴客户,促销活动等花里胡哨的营销活动,
曾几何时,我非常鄙视这种赚钱方式,幻想自己哪一天创业成功超过他们多年的辛苦劳动,不过随着见识的增加,认知水平的提高,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想法有多天真,我曾经跟朋友创业过,认识了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老板,他们从来不讲什么新概念、黑科技,张嘴就是你这个东西能便宜嘛?你做这个事能赚钱吗?我一直不能理解他们这么土老帽怎么能赚到钱的,我现在觉得,这个世上有两种创业模式,一个是从0到1的创业模式,还有一个从1到100的创业模式,你开个餐厅、卖个衣服这些都是上千年,人类既有的商业活动,是人们满足人们普遍需求的模式,也就是最朴素的生意,最朴素的一定是最简单质朴的,比如价格要低,质量要高,服务要好,做这种生意能赚钱很重要;
你看小区门口卖煎饼的,没有太多创新、没有什么服务,一套煎饼4元钱,成本价能有2元钱就不错了,每个煎饼就这么直接赚你2元钱,一个早上差不多卖200个,一天利润400元,一个月下来12000,赶上一个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工资了,我听说山东有一个县的人都外出卖煎饼,每年春节都开车回家,要么盖新房要么结婚,还有号称餐饮界四大航空母舰:沙县小吃、重庆鸡公煲、兰州拉面、桂林米粉,从不靠融资,却成为拥有巨大现金流的餐饮界的隐形巨无霸,商业模式就是这么简单:开店-卖东西-赚钱;
当然,在高科技领域,由于幂律法则和摩尔定律的存在,创业都是遵循从0到1的模式,往往都是探索人类商业社会的新边疆,需要的不光是勇气还有大量的金钱,所以,风险投资才应运而生,才会有先赔钱再赚钱的逻辑存在,这里不做过多赘述;
我最近也在思考到底该不该创业?其实想来想去,应该是要去创业还是要去做生意?做生意就踏踏实实做事,卖东西服务客户赚钱,理念的东西学太多反而没用,创业就一定要去开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所以,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创业的想法,那么在行动之前最好分辨一下到底是要去创业还是做生意吧!